注册

超期未募压力待解 基金公司“库存”去化缓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基金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超期未募集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2月底,行业内共有74家基金公司存在“超期未募”的情况,涉及“超期未募&rdqu

基金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超期未募集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今年2月底,行业内共有74家基金公司存在“超期未募”的情况,涉及“超期未募”的基金数量高达405只。此外,“超期未募”基金占比达到以及超过60%的基金公司有39家,“超期未募”基金占比为100%的有16家。

为了给新产品腾挪出发行空间,基金公司展开了紧急的去库存动作,这也使得3月以来新成立基金数量和正在发行基金数量迅猛提升,多家基金公司采取了批量基金集中发行的方式,以求尽快减少积压产品的囤积。

然而,在寡淡的市场行情和冷淡的发行氛围下,“去库存”仍面临着极大压力。

“清库存”进行时

一场艰难的“去库存”攻坚战正在上演。

而从正在发行的基金来看,基金公司集中发行去库存的现象有所表现。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127只(A/B/C类份额合并统计)基金正在发行,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存在数只基金批量发行的情况,个别公司正在发行基金数量达到6只。

发行数量的井喷背后并非意味着市场繁荣。与历史数据对比而言,近期新发基金无论从规模还是时间上都显得较为弱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多达78只新基金发布了延长募集的公告,其中1月有37只,2月有28只,3月截至21日有13只。此外,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于25只基金将募集天数顶格在90天左右,足见当前基金发行市场之冷淡。

基金发行遇冷和新成立基金数量攀升间的矛盾,共同交织成如今公募行业的“高库存”问题。

根据监管层新近发布的一份2月份全行业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表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行业内共有74家基金公司存在“超期未募”的情况,涉及“超期未募”的基金数量高达405只。此外,“超期未募”基金占比达到以及超过60%的基金公司有39家,“超期未募”基金占比为100%的有16家,包括上银、诺安、华商等多家公司在内。

实际上,自去年12月起,监管层即表示将每月发布基金产品募集情况以及基金产品超期募集情况。从彼时起,公募行业就进入到去库存周期之中。然而,从历次披露的数据来看,从去年11月至今的每个月超期未募集基金的数量都在400只以上,去库存进展并不明显。

去库存负担难解

由于积压的产品多数已不符合当下市场行情,且部分基金还是原准备为机构需求而设计的“壳”产品,无论是发行或变更注册,都面临极大压力。

一家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林悦(化名)告诉记者,“我们公司虽未触及60%的监管红线,但超期未募的产品有10只左右。其中5只原本是为了机构客户而设计的纯债基金,委外新规出来后变得很难处理;其余5只则是普通的权益类基金、定开债以及指数基金,有的已经显得过时了,根本不适合在当前这个市场环境下发,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头疼。”

不过,林悦补充称,尽管面临一定的产品积压,但公司仍强调不能因为去库存而打乱原本的发行节奏。林悦表示,“一方面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因为有的产品现在发出去对投资者也是不负责任;另一方面是我们本身也有一定的工作负荷,部分新产品是公司早就准备好要发行的,不可能因为去库存就一味不停地去发那些不合时宜的产品。”

由于未触及监管红线,林悦所在基金公司目前尚能保证每月2~4只的新发基金数量。而另一家受访基金公司则由于触及了60%的监管红线,目前每月只能申报一只新基金。

该基金公司机构部人士赵重(化名)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公司已经拿到批文还没发出来的基金共有10只,其中超期未募的有6只,要么申请延期,要么变更注册申请,我们现在也没有具体的思路。”

相对而言,如何处理“壳”是基金公司去库存中面临的一大难点。

不少有相关积压产品的基金公司,均表示尚未寻找到合适的变更路径。 而在委外新规出来前提前抢发的基金公司则颇为“幸运”地避开了这一尴尬境遇。

例如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比例并未触及监管红线,因为委外的基金之前已经集中发掉了。”根据数据显示,该公司截至2月底的超期未募比例为38%,处于中下水平。

尽管去库存与基金公司原定的发行计划可能存在冲突,但多数公司仍表示,会优先考虑将超期未募集产品的占比尽快降至60%以下,以期获得更多缓冲空间。(编辑:罗诺)

[责任编辑:葛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