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海路丝绸之路交汇点:奈良正仓院


来源:光明网

如果一定要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交汇点,那当数日本奈良正仓院。这可能令人费解,因为从陆路无法到达日本,日本又不处于考古

如果一定要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交汇点,那当数日本奈良正仓院。这可能令人费解,因为从陆路无法到达日本,日本又不处于考古界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那么,这一地位从何而来?

图:奈良东大寺正仓院。

正仓院的故事要上溯到日本的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公元752年,圣武天皇修建了日本总国分寺──东大寺。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的珍贵遗物下赐东大寺,更确切说是在这一年和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共分五次将遗物献纳给寺院,并藏于中心仓库──正仓。正仓并非指其位于寺院正中,而是因为正仓是收纳正税(谷物地租)和其他财物的主要仓库。院子由围墙围起来,单成一处,因此将“正仓”坐落的院落称之为“正仓院”。奈良时代的日本各大寺院都设有正仓,但经历漫长岁月后,其他各寺的正仓均已消失,只有原东大寺的这一栋正仓存留至今。因此,现在的正仓院,专指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

正仓院是一栋典型“校仓造”式样的桧木建筑,即不用柱子,而是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木材呈井字形不断叠加而成,屋顶铺瓦,坐西向东,正面约宽33米,进深为9.4米,总高约14米。从北起分别为北仓、中仓、南仓。由于三仓内部均为二层,再加上顶棚,因此实际共有三层可以利用。建筑本身的建造年代尚存争议,大斗拱样式和舟肘木支撑的檐端明显体现出天平盛期的特征,这一点目前已经得到一致认可。学者们从正仓院所存古籍记载中推断,正仓院最迟在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三月以前建成。自成为宝物存放处后,正仓院及其所藏文物,一直由东大寺在政府监督下进行管理。明治维新后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正仓院藏品数量惊人,种类也极其丰富,书卷、文房具、乐器、佛教用品、日用品等无所不有。书卷类中,有流传至今的奈良时代公私两方的文书,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亲笔墨迹,还有中国最早的户籍以及各种官方文书,甚至是高僧鉴真的手书;还有无数人间少有的宝物,如在紫檀木上镶嵌金箔、琥珀、玳瑁、青贝等,表里均施以华丽彩纹的五弦琵琶,以金银薄片弯成纤细纹样嵌后成为金银错平纹琴,犀角制爪、柄上贴花的象牙拔子等。细究正仓院宝物的来源,除了光明皇后在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将圣武天皇遗物赐给东大寺之外,另一来源是平安时代天历四年(公元950年)由东大寺羂索院仓库中移入正仓院的器物。如果进一步追查来源,即圣武天皇的收藏来自何方?可以说,大部分是日本遣唐使、遣唐僧从中国带回本国的。当时的中国唐朝,正值从汉开始经营的丝绸之路结出硕果,那些带有中亚、西亚风格,特别是印度、波斯艺术特色的器物经由中国直接或进一步发展后传入日本。在藏品中有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有产自东南亚的象牙、犀角,还能够见到波斯式样的鸟头注口漆胡瓶和白琉璃瓶;这就凸现了正仓院收藏最重要的价值:它主要保留了公元8世纪以前各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交流而形成互进时代风格的文化艺术宝物,包括大量中国唐代文物。这些文物通过海上交流又保存于日本,并收藏于正仓院,因此可以说正仓院的收藏来于海上,又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结晶,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奈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延。

在缺少现代保存技术的古代,正仓院能够保留下如此之多的文物,除了管理制度的严格有序外,还与其建筑选材与结构有关。“校仓造”形式允许较大程度的结构变形,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对建筑及藏品的损害。同时三角形木材平面向内,锥面朝外,更能根据晴雨变化膨胀收缩,通风性能良好。离地三米的高地板建筑形式可以有效隔绝湿气,杉材古柜中的香杉木醇能够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当然,更重要的则是日本的地理环境使其免去战火荼毒,奈良更是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毁灭性轰炸,这才有助于文物保存到今天。由于正仓院的建筑历史悠久,现在已经成为日本国宝,不可能再对公众开放。因此正仓院的文物渐渐移至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与正仓院的展出传统一样,依然是每年秋季一次。为了更好地展出正仓院文物,奈良国立博物馆还于1997年落成了面积更大、设施更现代更齐备的东新馆,在形制上依然忠实模仿了正仓院,以便于带给观者历史感。

日本学者土井弘在《正仓院文物概况》中的一段话客观总结了正仓院的地位:“正仓院宝物不仅仅是奈良朝文化的结晶,应该承认它是凝聚了作为母胎的盛唐文化和全亚洲的各种文明而流传至今的,正仓院宝物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恰恰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王碧蓉]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