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半岛大地织锦绣 乡村振兴踏歌来 ——象山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2017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而在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直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荣获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

2017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而在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直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荣获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后,又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2017年12月9日,县委副书记孙小雄专题听取县委农办相关工作汇报,及时总结过去,及早谋划新常态下的乡村振兴工作。

2017年12月15日,“泗洲乡韵”“田园定塘”“风情茅洋”文明示范线全面启动,加上2016年9月全市率先开通的“斑斓海岸”文明示范线,这些以环境洁美、生活甜美、生态优美、乡风和美为创建内容的乡村文明综合体,将“看得见山水”的美丽风景线、“记得住乡愁”的民生致富线和“留得住乡情”的文化文明线有机交融,正是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

引领“美”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的早晨,县规划管理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黄刚的案头叠满一本本厚重的村庄规划,他与同事朱延勋忙碌着翻看这些规划,并就墙头镇洋北村等五个村的规划方案作最后的审核与修订。

此时此刻,在竹海环绕、环境清幽的西周镇尖坑村,由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6700多平方米的精品民宿项目,正在一寸寸往上建。这个整体设计以“家在园中”为理念、采用简约中式风格、就地取材建设、带有阳台院子的新民居,成了村民们新年最美好的愿景。不久的将来,不仅他们自己可入住这“世外桃源”,还可以对外营业,与所有的旅居者一起分享自然个性、返璞归真的生活。

离开山村到海边,在“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的石浦镇沙塘湾村,村民们憧憬着不久后自己的家乡将成为一个集渔村观光、创意渔业、捕鱼体验等为一体的渔文化民宿特色村。

像这样的一个个美丽设计,都源自于一个个规划的引领。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我县在全省率先出台《象山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完善《象山县村庄布局规划》等6项规划,在保留各村现有地理人文风貌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县域特色精品线路,统筹实施全域景区化,加快打造美丽乡村。依托象山特有的山水脉络和山、海、岛、礁、滩涂、田园等独特风光,引导各地发扬并提升传统建筑特色,让乡村融入大自然,提升村民幸福感。

二十多年工作在规划一线的黄刚深有体会地说:“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规划引领,保护了乡村自然风貌。我们还在全省率先编制县级村民建房指导手册,为村民‘量身定制’既体现象山民居建筑特色和人文底蕴、又经济实用的‘浙派民居’新范本。”

2015年4月,《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出炉,这一手册由建房法规政策指引、技术解说、建筑放样、立面改造、户型方案等5部分内容组成。在2016年底,又根据“象山县中式民居建筑设计大奖赛”涌现的精品,汇编成《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第二版。这本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农村中式建筑主要元素、材料及节点做法,还列出了供选择参考的从74平方米到112平方米不等的16套村居房型,不仅有“中国风”的外观效果图,还有一目了然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侧面图。

2016年5月,《象山县乡村公共建筑指导手册》面世,对作为乡村精神文明重要载体、被称为“乡村灵魂”的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农具渔具仓库等乡村公共建筑的形体及立面等列出20余个具体方案。

2016年10月,我县正式出台《关于加强乡村建设风貌引导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村庄规划要体现乡村特色,注重建房风貌管控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充分体现时代气息,既注重农房单体的个性特色,更注重村居整体的错落有致,有序构建村庄院落、住宅组团等空间,减少使用繁琐、复杂的造型,以象山特色丰富浙江民居新范式。

同时,确定东陈乡东湾村、西周镇尖坑村、涂茨镇旭拱岙村为2017年传统风貌农房试点村,集中连片打造能保住自然味道、留住老记忆的象山民居,形成空间布局精美、乡土特色风貌的美丽乡村,并出台《象山县传统风貌农房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对传统风貌农房改造试点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按规定审批建设或改建符合传统风貌农房、建筑工匠,分别给予补助或奖励。

一时间,白墙黛瓦、飞檐石窗点缀、翠竹香樟掩映、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境的中国传统建筑,在我县各地争相出现。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建、改建中式建筑已达257栋,两年间骤升15倍。

打造“美”

观海潮、沐海风、尝海鲜,可以选择茅洋乡花墙村精巧别致的渔家客栈;体味山水风光、茂林修竹、清溪古桥,可以漫步墙头镇方家岙村乡间小道;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画小景,则可以来到泗洲头镇何婆岭村……

这些各具风格的“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禀赋优势,通过低成本、可持续的治理模式,独创“一户多宅整治”“梳理式改造”等综合治理办法,即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对现有建筑、景观等进行盘点与整合,全面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全域打造山海平原美丽乡村。

梳理式改造首先在茅洋乡开展试点。茅洋乡把每一个村庄作为“景点”来打造,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园林型、社区服务型、产业推动型等美丽村庄。山下叶村采用乡土材料,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小山村;茅洋村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出“土地变股份、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村强民富模式……这些村先后成为茅洋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干部群众看得见、学得到,全乡形成了力争上游的建设热潮。

紧邻蟹钳港的花墙村,渔业资源丰富。前些年,不少村民在沿海一带搭建违法建筑,村里渔网遍地、污水横流。虽然有鲜活美味的小海鲜,但游客进村就皱眉,乡村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在梳理式改造中,花墙村拆除沿海违建,打造具有文艺范儿的“听海长廊”;村内的“一户多宅”,平整重建成花草茂密的生态湿地……现在,渔家客栈听海观潮,农家乐里品尝海鲜,花墙村已成为渔家文化的体验地之一。

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村,通过“梳理式改造”,实现了华丽蜕变,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村居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的甜头。随后,“梳理式改造”在全县18个镇乡(街道)推广,目前已实施改造399个村,占总数的81%。在推进过程中,对实施对象、完成时限等全程张榜公布,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公正。

这个使得我县乡村美丽脱变的“梳理式改造”模式,还引起了中农办的关注。2017年6月29日,县委副书记孙小雄赴北京参加中农办组织召开的专题座谈会,详细介绍了我县“一户多宅”梳理式改造等六方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做法。

美丽乡村创建以来,我县累计拆除各类违建及破旧房屋2.4万户、6.3万间,清理出宅基地4800亩,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留住了美丽乡愁,还为农村美丽经济发展、民生服务保障提供了有效空间,成为全省农村梳理式改造的典范。没有大拆大建,没有过多投入,但从山区乡村到沿海渔村,我县各地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扫除了一些脏乱差、增添了一些小景致。

其中,164个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已崛起为新兴的旅游观光地。建成海岛风情、山水风光、田园牧歌等不同主题的省市级旅游特色村19个、精品民宿8家,农家客栈床位突破1万张,吸纳农渔民就业上万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49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5.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8.5%。

村庄变靓变美了,如何保持维护这份美?在美丽乡村的管理方面,我县作为浙江省首个实施美化家园标准的县(市)区,通过开展“美丽村庄”“洁美庭院”星级评定,推行“垃圾分类”, 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设施161个村,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考核跃居宁波市首位。

活化“美”

一座青山、几棵古树、几幢老屋,甚至一种手艺或者某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也许就是美丽乡愁的根源。

对于张心荣这位竹编非遗传承人来说,他的乡愁在斑斓海岸上的黄避岙乡鸭屿村。村后南山的翠竹是工艺大师手中的密码,他在小小的鸭屿村建起了非遗传承工作室,奔波于鸭屿村与浙江手工艺活态馆之间,向各地游客展示着来自于海边山村的古老手艺。

在大徐镇杉木洋村盐文化陈列馆,除了陈列着盐泥耙、畚箕、钉耙、卤桶、盐箩、盐火叉、铁镬等制盐老物件外,还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村里的制盐传说、历史、工艺流程等。村里投资43万元建成了盐文化遗址公园,并把盐文化传承纳入该村旅游开发规划。

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活传统、劳作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2016年荣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后,我县更加注重对乡村“内在美”的提炼、塑造。刚刚过去的一年,县委农办积极发挥参谋作用,县委、县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打造“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人文齐发”的美丽乡村建设象山样板做好顶层设计。

在石浦镇东门渔村,将古老的海洋文化遗存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保护,形成由镇政府主抓、县级部门协同配合、村级班子具体负责的推进机制,以海滨渔村的独特地理自然环境、传统古村落等资源为依托,凭借民俗风情、特色海产品、海边步道观光、岛屿旅游等生产经营形态和附属服务设施平台,将渔村的各个“渔元素”发挥到极致。2017年11月,东门渔村以渔业生产美、渔业文化美、渔业生态美、渔民生活美、渔村和谐美这“五美”成功问鼎“全国最美渔村”。

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统的乡村建筑是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历史积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县各地十分注重就地取材,突出人文特色传承,重点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历史遗迹保护,将独特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

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有700多年建村历史的墙头镇溪里方村蕴藏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我县多方联动,精心修复有文保价值的建筑,还将拆旧留下的木料和石板,设计制作成了村内的石板路或转角口的村景小品,既保留村庄原有风貌,又增添古韵风情。2017年11月25日下午,古色古香的明清恭房迎来了“海丝之路,潮起象山”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入驻开幕。溪里方村美术馆也由此开馆,这古老山村从此不仅洋溢着明清古韵,还有了展示艺术和生活、美学和环境等时空交错的平台。

新颜古韵交织,历史与文明融汇,继续在我县各地上演。1月10日,我县将隆重举行51处历史建筑挂牌仪式,这标志着我县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目前石浦镇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门渔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黄埠村、儒雅洋村、溪里方村、东陈村、樟岙村、南充村、墙头村、东门渔村成为历史文化名村,黄埠村、溪里方村、东溪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为把这一个个“盆景美”打造成“风景美”,我县还穿点成线,大力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线。像秀丽田园梦幻水乡精品线、山水雅境富美茅洋精品线、十里樱花长廊精品线、影动山海追梦田园精品线,中西部山水风情线等脱颖而出,仿佛将一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这串项链熠熠生辉,灵动地闪耀在大山、海滨和平原之间,勾画出美丽半岛一派自然清新的山海图景。

如今,行走在半岛大地的一个个村落,犹如置身风情各异的山水画中。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翠竹亭台篱笆,古井菜园黛瓦;又有碧海银滩,渔歌唱晚,港畔帆影……这江南水乡的委婉风姿与“百里海岸,千年渔乡”的独特山海叠加,续写着“海山仙子国,万象画图里”的“美丽传奇”。(来源:今日象山)

[责任编辑:张瑜灵]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