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资倒逼商业化提速 AI谋求产业落地


来源:证券时报

“现在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可能不同于前两年,之前是有豪华的团队、大笔的钱,从去年开始,所有的资本都会问,如何变现?”人工智能(AI)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副总裁谢鹏近日在&ldquo

“现在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可能不同于前两年,之前是有豪华的团队、大笔的钱,从去年开始,所有的资本都会问,如何变现?”人工智能(AI)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副总裁谢鹏近日在“中国(合肥)类脑智能高峰论坛”上说。

AI如何从科研创新到技术落地和实现产业化的问题,又一次被抛在了台前。除谢鹏外,在6月22日举办的论坛上,几家最热门AI公司: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寒武纪、小i机器人(智臻智能)的相关负责人先后就公司的产品应用和商业化情况做了介绍,另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四名院士向学界和业界阐述了最新的科研进展。此外,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内的7家单位在会上联合发布了“类脑智能开放平台”。

这正是当下AI领域学界、业界及政府形成合力,试图产学研融合,解决AI的产业化落地问题的一个典型场景。论坛上,关于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和投资是否有泡沫、如何避免泡沫的讨论也有提及。

时逢人工智能在历史上的第三次全球热潮,“过去一段时间AI泡沫过很多回。”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AI不是靠IT公司就能弄出来,这次能否落地,决定了行业接下来是否面临严冬。”

投资倒逼商业化提速

“现在人工智能太火了,但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都有偏差。”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道路上已探索17年的“小i机器人”(智臻智能)CEO朱频频直言“感到压力”:人工智能是从一些有质量的、够数量的数据当中去把规律学习出来,并且这一学习模型能够在大数据的数据流里面不断迭代和更新,不断地改进。

目前在智能客服领域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以上的智臻智能,2017年实现了首次盈利。今年3月,在获得以124.93元/股的价格募资2.63亿元后,智臻智能从新三板终止挂牌,计划奔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目前阿里巴巴是智臻智能的第五大股东。

从小i机器人的情况看,旷视科技谢鹏提到“资本更加谨慎”所言不虚。继去年李开复称“明年会有一批AI公司倒闭”,到近期毅达资本、金沙江投资负责人在不同场合称“泡沫严重”,关于AI投资的争论在增多。

实际上,高科技的浪潮总是将真实价值与泡沫裹挟在一起。一份来自亿欧智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7年间,中国约有700家人工智能创企获得投资,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亿欧创始人黄渊普还表示,其中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

如何成为行业中不到10%的盈利公司,才是资本和企业关注的重点。智臻智能去年扭亏的做法是:裁掉整个硬件团队,重新定位于智能服务的核心技术提供商,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

朱频频在论坛中表示,AI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说包括现在标准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的技术“拿过来就可以用”,而是要在源头上拥有核心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产业化的探索,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并且能够让应用场景产生的数据再形成正向的闭环。”

专注于机器视觉的旷视科技,其成长历程也可以通过资本来回顾。去年10月旷视科技宣布完成4.6亿美元的融资,成为当时整个AI体系当中的融资金额之最。谢鹏说,目前公司的战略投资代表了向商业化变更的方向,除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提供信用认证和安防等领域外,公司对线下技术也开始关注。在杭州,旷视与合作方联合开了第一家便利店,通过视频技术记录所有的消费者和商品的变化,通过视频、通过智能货架之间的数据打通线上线下。

业界学界联手谋落地

这场将企业和学界大咖聚集在一起的会议,另一项重点在于发布“类脑智能开放平台暨人工智能开放社区”,推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创新项目积极落地——也就是说,尽管被称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类脑智能”目前还只是前沿性研究,但寻求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布局探索正在展开。

微妙的是,通过平台七位发起方的背景,能管窥AI产业化一角——既包括两家安徽省政府部门和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也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声谷、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成立不久将专注于建设并运营这一开放平台的“中科类脑”。“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目前该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中科大领衔,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吴枫兼任实验室主任。

对于平台成立的意义,吴枫称,目前人工智能发展主要面临三个瓶颈:第一是数据,第二是计算的能力,第三是智能技术的理解。他表示,新平台建设发布后,国家级实验室基础设施、实验室的科研力量来支撑类脑智能平台的发展,同时,跟市场服务、社会化相关的方面由中科类脑智能来提供服务。这样一来,“高校做高校的事儿,企业做企业的事儿”,实现智能技术与产业的紧密衔接,协同推进产业落地,鼓励孵化企业,促进人工智能的线上线下交流。

尽管在目前国内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还有争议,但各方联手突破AI智能落地的期待可见一斑。

同为科大系的中国智能芯片“独角兽”寒武纪或许是个好榜样:公司的前身是中科院的一个课题组,2016年正式成立了公司,将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首年即实现盈利。今年寒武纪刚刚完成B轮融资,估值达到25亿美元。

会上,负责运营管理中国声谷的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安徽信投”)总裁祁东风向人工智能企业伸出橄榄枝:中国声谷每年手中有8亿元基金,去年获得了安徽省政府50亿基金的支持,今年6月就有望完成首期10亿元基金规模的组建工作。祁东风此前多年任职方正科技掌门人,见证了中国PC产业的壮大。如今,他所在的安徽信投由安徽省国资控股,科大讯飞参股。

无论是产业或学界,AI的商业化变现和产业化落地“任重道远道”依然是共识。“当下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大多仅让现有产品智能化,解锁现有产品中的智能价值,但AI的力量,决不止步于此。”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价值是深入到各行各业、与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

[责任编辑:糜陆成]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