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改革开放40年 | 鄞州卫技人员总数40年增加近7倍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数据库:1978年:全区共有卫技人员1231人,全年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169.27万人次2018年:全区共有卫技人员9831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865人,注册护士4005人,全年医疗卫生机构门

数据库:

1978年:全区共有卫技人员1231人,全年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169.27万人次

2018年:全区共有卫技人员9831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865人,注册护士4005人,全年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1167万人次

目前,鄞州区有常住人口129.4万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33家,其中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医院4家,基层医疗机构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6家。我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3.56人,每千人护士3.69人,每千人床位4.95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小型卫生院到全国百强卫生院;省市重点学科从无到有……作为曾经的一名小儿科医生,区卫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毕校龙见证了我区在改革开放40年间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资源的蓬勃发展。

医疗卫生人才从一年录用6人到233人

1985年,当时读大三的毕校龙来到鄞县人民医院见习。他记得,当时的鄞县人民医院在大河路边上,门诊部设在一个二层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内,内外科、放射科在一楼,中医科、五官科、针灸康复科、B超室等科室在二楼,后面是一幢四层楼的病房,“和现在的鄞州人民医院无法相比。”

1987年,毕校龙从大学毕业,和其他4名医生一起分配到鄞县人民医院工作。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全院有360余名员工,其中医生100多名,床位221张。从他这一届开始,分配到该医院的临床医生逐年增多,而之前每年分配的仅有一两名临床医生。

上世纪80年代末,鄞县人民医院新建了门诊大楼,小儿科的规模和实力在市内仅次于市妇儿医院,但儿科门诊也就6名医生,最少时只有4名。一名医生每个上午要看60多号,遇到传染性疾病暴发,必须加班加点。而在老门诊楼时期,由于科室设置少,各专业亚专科没有从大内科、大外科中分离出来,加上居民的经济状况较差,一般都是身体实在扛不住了才来医院看病,所以医院总的门诊量不是很大。1983年,医院的门诊量只有10万人次。到了1995年,医院的门诊量已经突破57万人次,全院职工数从270人增长到530人,病床数也由221张增加到440张。

2002年起,我区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医疗卫生队伍迅速扩大,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到2017年,我区全年共招聘了医疗人才233人。在我区医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5%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1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32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964人,中级2477人。

重点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发展中具有深远意义,是医院发挥医疗、教学、科研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毕校龙说,鄞州区现在有这么多的重点学科,与鄞州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分不开。1987年,鄞州区医疗卫生开始注重学科建设,并将现有学科进行细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鄞县人民医院的血液科。1988年,裴仁治医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了其工作过的鄞县人民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小儿血液科从儿科中逐步独立出来。1989年,裴仁治及其团队率先在浙江省开展强烈化疗治疗小儿白血病。裴仁治告诉记者,当年做的第一例化疗患儿,至今她的孩子也很大了,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鄞县人民医院从小儿血液科扩展到成人血液科,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

1992年,鄞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首例肾移植手术,领头人姚许平从上海仁济医院进修回来,开创了泌尿外科新局面。此后,肾移植手术量一直保持在全省第三位,由此也带动了肾内科、血液透析等学科的发展。

医院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鄞县人民医院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人才,肿瘤科、肝胆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一批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龙头’,它对医院全面建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够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高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毕校龙骄傲地说,“改革开放40年,我区重点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截至2018年7月,我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人员3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8人,入选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员22人,入选省、市、区重点学科带头人13人,入选宁波市卫生名医4人。

目前,鄞州人民医院眼科学为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省市共建学科,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学为浙东骨科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外学为省市共建学科;宁波市第六医院手显微外科学,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学、消化病学、重症医学,鄞州区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学、普通外科学、宁波市眼科医院眼科学为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鄞州人民医院小儿血液病学、鄞州区第二医院肾病医学为市医学重点学科;鄞州人民医院呼吸病学、肿瘤学为市重点扶植学科;鄞州人民医院心内科、鄞州第二医院临床药学、超声医学,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为市县级龙头学科;鄞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学、鄞州区第二医院放射医学、消化病学、明州医院骨科学为区医学重点学科;鄞州人民医院妇产科学为区重点扶植学科,明州医院妇产科学、骨外科学、普通外科学为非公立医疗机构临床特色学科。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由于农村缺医少药,村里选派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村合作医疗站内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村合作医疗解体,“挣工分”的“赤脚医生”变成了自负盈亏的乡村医生。大多数乡村医生在自己家里营业,前厅作诊室,后厅为厨房,药品与食品常常混放。虽然经过多次的治理,但村卫生室总体医疗环境较差,管理水平也不高。

2003年,全区开展了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要求诊疗、药房、治疗三室分隔清楚,环境整洁,标牌标识统一,进药渠道统一,制度完善,医疗规范,管理有序。经过规范化改造的村卫生室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受到村民和村干部的好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我区大力推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医疗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服务站由卫生院直接管理,乡村医生进站工作。“2007年,我区被评为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全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服务中心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家、村卫生室改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258家,实现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毕校龙说,当时对270名进站乡村医生进行了集中轮训,使乡村医生普遍具备了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后,每两年开展一轮学习培训,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向家庭医生转型。同时,每年招聘“大学生村医”充实服务站医疗力量。

2015年5月1日起,鄞州区开始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今我区621名家庭医生正在为17.12万签约居民进行服务。

为了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家庭医生必须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让更多的群众首诊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确保“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有效实施。

3年来,我区各基层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依托村、社区墙门小组长会议,按楼道、户数分地段排摸居民具体情况,根据掌握到的居民健康信息,将所辖村、社区进一步细化成若干区域,共组建了以621名全科医生为主体、1313名卫技人员构成的243个家庭医生团队,夯实了家庭医生制团队式服务、网格化管理运行模式的人员基础。

毕校龙告诉了记者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区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年度体检11.54万人次,提供健康诊断报告11.54万份,提供健康管理方案9.48万份,签约居民电子健康档案A级率91.25%,续签率达73.53%。全区累计提供上门出诊7359人次,有16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共建立家庭病床206张,累计转诊上级医院7263人次,累计预约大医院检查2206人次。

来源:鄞州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