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归途|载满乡愁的走马塘,是年味最浓的老家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春节,渐行渐近,思乡的情绪也越来越浓,不知有多少游子在期盼着回家过年,又有多少脚步在归乡的路上。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春节,渐行渐近,思乡的情绪也越来越浓,不知有多少游子在期盼着回家过年,又有多少脚步在归乡的路上。

年关将至,守候在岁月中的千年古村走马塘,打破了平日里的朴素与宁静。一盏盏红灯笼,多了一片鲜艳的色彩;一声声爆竹响,添了一片欢腾的气息。在外奔波的游子和陈氏后人,在这个最重要的日子,回到这里,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又见走马塘,在外漂泊的人儿总会感慨万千,这里的乡音乡情乡亲乡俗,无不勾起他们心中的牵挂。作为走马塘陈氏后代,当“中国唯一的诗人导演”陈云其带着老父亲的心愿,再次踏上这片故土,内心常年累月的乡愁,找到了依托。

陈云其将自己对走马塘的感情诉诸笔端:夕阳下,古祠堂;月色里,荷花塘;青苔的岁月,微微发亮;细雨中的呼喊,你听到吗……一曲《又见走马塘》,选取走马塘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用白描的手法,凝练的句式,再现了村内的建筑场景和生活情景,既有千年古村历史的沧桑感,又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意蕴。结尾副歌更是直抒胸臆,反复渲染,形象地表达了走马塘在一代人中的记忆,引起了走马塘人情感上的共鸣。

《又见走马塘》/词:陈云其曲:王少鸿

诚然,古韵悠悠的走马塘,就像是在现代繁忙快节奏生活中遗失的一座村落,祠堂、居民、墙门、仄巷,走不完的石板路,诉不尽的旧时光,她留住了从前的慢,专注和美,也留住了传统浓浓的年味,呼唤着游子的归来。

在年俗式微的时代,走马塘村还完好地保留着姜山老底子的年俗,年味也显得格外的浓烈。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走马塘人又把这一夜称为“祭灶夜”。

腊月廿十四,逛大街,备年货。街头巷尾,渔产品、大灯笼、帖纸、炒货干货……琳琅满目。汹涌的人潮,灿烂的笑脸,将忙碌年味烘托得淋漓尽致。

走马塘的年味,离不开手工捶打出来的味道。年糕是走马塘村每家每户过年必不可少的食材,洗米、浸米、磨粉、舂粉、制糕、过水、晾糕,大人们应接不暇地配合着、劳作着,孩子们蹲守着等待吃到新鲜出炉的头糕,一派热闹非凡的场面。

写春联、贴窗花也是走马塘人春节节日里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温馨的家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吃年夜饭是走马塘人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他乡游子归故里,团团圆圆又一年。回家过年,对于游子来说,不仅是阖家欢乐,更是一种心灵的休憩。正如陈云其导演所说的:乡村是根,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来处;乡愁不仅是青山绿水,更多来源于生命所根植的文化。

在走马塘村,文化已经成了一种血脉的走向,在陈氏家族中延绵不绝。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求学为志。“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这是走马塘家训中的第一句话,显示了耕读传家的理念代代相传。据考证,从宋代到明代,走马塘陈氏共走出了76名进士,是古代科举家族的典范,走马塘也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陈氏先人还把荷花作为村花、族花,以荷花明志,教育子孙为官者要“一清二廉”,为民者要“洁身自爱”,此志沿袭至今。一直以来,走马塘人秉承着祖辈们的精神信念,恪守着先人们的家风家训,持家置业。村中邻里和睦,手足互助,一派重教之风、一片正气之景。

如今,陈氏子孙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却因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走再远也走不出心中的牵挂。回归的温暖,融化了他们在旅途中经历的雨雪风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再次踏上征途时,南北的路也将不再漫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年味浓了,新年近了,汤团做了,年糕打了。外出的游子,该回家了。回来吧,回来哟。回到姜山、回到故乡,这里的家人期盼你的归来,归来品尝团圆和甜蜜。可若你暂时无法归来,故乡的云也会不辞万里而至,向你诉说思念和幸福。亲爱的,你要亲自收哦。

[责任编辑:刘斌]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