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4) | 徐志磊:舍小家,为的是国家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徐志磊:舍小家,为的是国家人物感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偶然得知徐

徐志磊:舍小家,为的是国家

人物感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徐志磊院士。

偶然得知徐志磊院士来鄞州参加人才科技智创周活动,遂与徐老联系,徐老一口答应。

“来了啊,家乡的媒体。”下午5点,我们如约来到徐老入住的酒店房间。一进门,徐老就笑着主动跟我们打起了招呼。

徐老一头白发,但采访中,他思维非常清晰,全然不像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

“从80岁离开工作岗位算起,您研制核武器的时间长达46年。这项工作既困难又危险,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这个问题,白岩松也问过。”对我们的提问,徐老笑了笑,“既然国家叫我做这工作,给我这样的岗位,我就要有担当。当年我是这样回答的。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容不得退缩,我们应该挺身而出。”

1963年,以中央组织部的名义下达的调令,要徐志磊到北京“二机部九局”接受新的工作。“都不知道接下来究竟要干什么工作。”徐老说,但他还是离开妻儿,离开年迈的父母,只身来到了北京。

从此,他开始了从我国一个机床领域专家向核武器研制专家的重大转变。

宁波(鄞州)中物光电所2017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对接会间隙,徐志磊院士与我区相关部门共商鄞州发展。

从上海大同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后,1953年徐志磊就进入上海机床厂,也以为自己的一生从此将与机床联在一起。从成为上海机床厂设计科16位成员之一起,他的脑子里也就是一个心思:推进机床设计,追赶世界水平。

他跑图书馆、情报所查阅文献,他向周围的老工程师同事学习,还跑到上海交大去旁听课程。为仿制苏联磨床,他又自学俄语,向苏联专家请教;为研究德国和瑞士的先进机床技术,他自学德语,能够看懂德文文献。那时的他连上厕所也看书。

1957年他担任M7120A平面磨床的主任设计师,这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平面磨床。后又担任Y7125型齿轮磨床的主任设计师。在此过程中,突破了分度精度、蜗轮蜗杆、传动链、制造方法等一系列高精度关键技术,仅用一年左右时间便试制成功,打破了我国不能制造高精度精密机床的局面。此后他又担任主任设计师负责改进东德的齿轮磨床,跨越性地提高了齿轮磨削的精度。1963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到北京,他随身只带了2本字典:一本《英汉字典》,一本《德语字典》。“工作肯定不简单,字典用得上。”

这是核武器研究所,研制原子弹、氢弹。徐志磊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在我国核装置新原理突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

从设计组副组长、设计研究室主任,到总体部副总工程师,再到院副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徐志磊一步步成长为我国新一代核武器研制工程设计的主要领导之一,使核装置的研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1996年他获得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物院入选两院的院士群中,大多为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应用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电子学专家、爆炸力学专家、核材料学专家、含能材料学专家等,徐志磊是唯一的一名机械设计与运载工程专家。

“其实,我的压力很大。”徐老说,每次核武试验,当指挥台开始“10,9,8,7……”这样倒计数时,“你们看着很兴奋,我一颗心悬着,越往下数,越紧张。”

“但要坚持下来。”徐志磊说,“文革”中,一大批科研骨干遭迫害,他也不例外,从停止工作、隔离审查,到上五七干校,前后被折腾了3年多。平反后,原单位已搬迁到川北山沟,不少同事寒心告离,他依然不为所变。

徐志磊院士接受鄞响采访。

“青海基地没有一棵树,蒸出来的馒头半生不熟,吃的菜离不了炒土豆丝。现在都不愿意吃这个菜了。”徐志磊说。

从1963年离家北上,投身核武,徐志磊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单身生活,他和妻子儿女两地分居,心理上、感情上都经受着长期的考验。那时不能通电话,书信也受限。家人往往接连好几个月得不到他的一丝信息,“有时甚至有四五个月都没信息,”儿子徐天琦说,“成功了,就有消息了。”

难得回家探亲,他得坐4天4夜的火车硬座,中间转车也只能找便宜的澡堂过夜。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戈壁荒滩、偏僻山区,每每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总是用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安慰自己。

“舍小家,为的是国家。”徐志磊说,“国家利益最大。”

当选院士后,他依然心系工作,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并在全国范围内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发展跨多学科大工程的学术思想。直到耄耋之年,仍在不遗余力地倡导多学科的中国创新设计。

“这几年家乡发展特别快!”徐老说,“前些年不是很先进,现在,来一次发现变化一次。”

虽然徐志磊出生地并不在鄞州,但“祖辈在这里,小时又在这里住了几年,语言、饮食怎么也不会忘。”

徐志磊父亲年轻时走出宁波到上海,考进美国人开的电话公司当职员,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稳当。但“九一八”事变后,幼年的徐志磊不得不两次逃难到五乡。他爷爷家在五乡的李家洋村,外婆家在天童庄。

第一次逃难是他1岁时,第二次他在五乡上了两年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老家的深刻印象就是在那时候留下的。他说,天童庄前面有一条塘河,有小火轮来往,带来日用品。外公家有一条小船,有时他就躺在船上,舅舅划船带他到宁波。那时,在老师引导下,他们还进行抗日宣传。到现在他还会唱抗日歌曲。

前几年参加成都浙江商会一活动,有一宁波老太太刚好坐在他身边,听到她一口“贼骨铁硬”宁波话,徐志磊很是感触,“很久没听到了。”

80岁离开工作岗位后,徐老与家乡的联系多了起来,“家乡有需要,我就要尽力做。”

在徐老的努力下,中物科技园—徐志磊院士工作站、欧琳院士工作站先后建立,并在推动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与项目孵化,为宁波市乃至长三角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民企参军是甬企可借力突破的方向之一。当前企业应当更注重品牌和产品品质,勇于求变,用创新思维来引领在自身发展。

“要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尤其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又具有综合领导大系统能力的人才。”徐老说,“这类综合性的人才在我们国家非常缺少,从国外引进很困难,要靠我们自己培养,应该加大培养力度。”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