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6) | 董瑶海:32年,追逐航天强国梦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这三十几年来,我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气象卫星设计和应用领域,看到了我们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所取得的光辉成果。我很幸运,参与了这样漫长依然坚持的历程,很幸运自己成为这个特别能吃苦、特

人物感言:

这三十几年来,我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气象卫星设计和应用领域,看到了我们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所取得的光辉成果。我很幸运,参与了这样漫长依然坚持的历程,很幸运自己成为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中的一员。

去年9月,为了庆祝“风云四号”卫星取得的巨大突破,微信启动页首次“变脸”,几乎与此同时,“风云四号”总设计师是阿拉鄞州人的消息也让父老乡亲们格外惊喜。

一年后再见董瑶海,是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展览大厅。站在“风云四号”A星模型前的他,说起已完成技术攻关的B星,脸上充满了自豪:“B星上高轨快速成像仪又将是一项全球纪录!”

“就在不久前,我们知道‘风云四号’预报的台风‘山竹’、‘安比’的路径比欧美、日本等国的更加准确。”说起这些,作为卫星的总设计师,董瑶海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2016年,“风云四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这在我国高轨高精度定量遥感卫星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董瑶海也被誉为“我国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开拓者”。

回顾32年与“风云”系列结下的缘,无数的“首个”表明,这是一条需要一代代航天人从无到有去拓荒的传奇之路。

董瑶海说,1986年,他从哈工大毕业后到509所,从事的是卫星地面遥测数据处理编程,整天坐在现在看来非常原始的计算机前,运行各种数据,就此和“风云”系列结缘。他是当时首个运用表格化来描述卫星运行状况的人,在他之前,大家都是用文字来描述的。

2004年,为了解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不稳定的难题,担任“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的董瑶海带着一队新组建的人马,跑到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进行钻研,他自己也深入到代码件系统等最一线的研制中,和研发团队一起整整苦战了一年多:“很多时候,我们一天工作的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他率领着团队大胆创新,“风云三号”卫星上首次采用全谱段遥感方案和地面微波真空模拟定标技术,实现全球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气象探测,这是国内卫星中的全新尝试。

2009年,董瑶海担任“风云四号”总设计师,在漫长而艰巨的研发过程中,有一项核心技术是专门用来给大气做切片的干涉仪,这是个无比娇嫩的仪器,当时团队把它设计出来时,是在地下20米恒温恒湿又隔震的空间,这个吹口气都会影响它正常运作的仪器怎么弄到卫星上去呢?

“为此,我们探索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门类,叫微振动系统。当时,这个学科大学里还没有较深的拓展,我们就自己组建博士团队,花了5年时间去攻克。后来,我还出了本微振动系统的书呢。”

“‘风云一号’A星发射39天失踪了,B星180天后又组织了抢救,‘风云二号’爆炸了……”董瑶海回顾一路追逐“风云”的过程,几乎就是从失败中走来的。

在率领团队研发“风云四号”卫星的7年里,董瑶海常常会思考到半夜睡不着觉,常常会在凌晨接到电话,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而在成功发射之后,他形容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100米的深坑后,历经艰辛终于爬了出来。

“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松一口气,而是立刻投入到‘风云四号’B星和微波星的研发中,这依然是两个填补世界空白的高难度项目。”董瑶海向我们科普相关知识:“风云四号”B星中的高轨快速成像仪,实现了36000米高空上的高分辨、真彩色快速成像,这项全球首个核心技术已经完成攻关;高轨微波星将利用人眼看不见的长波红外通道对台风暴雨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

董瑶海表示,在快速成像仪的攻坚中,有个难点就是要把5米长的天线加工到15微米的精度,这一从没有人做过的高精度,让董瑶海团队遍访了以往的合作单位:“从找材料到找技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功,最后找到成都的一家单位,通过两个机器人磨了半年,才打磨出符合要求的精度。”

类似的经历在“风云四号”A 星研制时也发生过。当时需要一个精度到1角秒的扫描测量仪器,欧洲有这个技术,对方却报了个无法承受的天价,谈判破裂。董瑶海不气馁,四处寻访,后来知道有个退休的老工程师掌握类似的技术,于是,将他请来和整个团队一起攻关,董瑶海亲历了各种试验,最后终于研制出了符合要求,能与欧洲国家媲美的先进设备,而这个攻克过程,也整整花了五年时间。

许多年来,董瑶海几乎年复一年在带领团队从事着各种不间断的攻关。“发生故障,出现问题很正常,但我们的脚步不能停。从1969年开始提出中国人要造自己的卫星以来,几代航天人,从上一辈到现在年轻的一辈,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董瑶海说。

他不会忘记,在“风云一号”发射现场,已经凌晨,忽然发现发射前的相关数据没了,当时的卫星大总师任新民立刻率领大家把火箭罩子打开来,经过三天三夜的重新计算和检测,终于解决了问题。

另一次是在抢救‘风云一号’B星时,出现了入轨故障,当时杨嘉墀院士在10多分钟里就快速找到了动力方面的参数。

“这是老一辈专家给我的启发,忘我工作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0多年来,董瑶海没有停止过自学,作为总设计师,他认为,发射、应用、测控、火箭等各大系统的知识自己都要涉猎到,他也时常向团队中年轻的专业人员请教,而他自己也会毫无保留地把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

加班加点是常态,三天三夜不睡觉也时常发生,待遇不高,精神压力大,但董瑶海一直坚守着。“这就是干了这一行的责任心。”

“风云四号”在世界上首次具备了单颗卫星上同时实现成像观测和大气垂直探测的能力,实现了国际首创的高轨红外高光谱大气温湿度垂直结构探测以及多通道、高频次、高分辨、全天时、连续、灵活的探测能力,有欧美资深卫星应用专家赞誉:“为世界气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工作繁忙,但董瑶海总是努力挤出时间,几乎每年都回鄞州看看,必回的地方是老家董家跳村,看看童年生活的地方,看看熟悉的乡亲们。尽管,他那一口乡音已经有些不地道了,但浓浓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变淡。

“小时候并没有很伟大的航天梦、科学梦,当时知道有东方红一号卫星,离自己好远,倒是很羡慕村里干得一手好活的木匠。”先后从姜山镇的董家跳小学、茅山中学、姜山中学毕业,离开家乡前,董瑶海和普通农村孩子一样,只想考上大学,对未来的人生没有规划过什么壮丽蓝图。

“考上大学后,就长期离家在外了,回想在家乡学习的那些年,最让我受益的就是在茅山中学,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引导我们养成自学习惯。”董瑶海回忆。

与以往只是回家探亲不同,去年10月,董瑶海因为“风云四号”总设计师的身份而被更多的家乡人知道后,那一次故乡行,就有了不一样的内容与意义。

那一次回来,他利用双休日,在鄞州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和母校姜山中学,开了两场科普讲座,从人类的第一颗气象卫星诞生讲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气象卫星研制的序幕拉开,近40年卫星探索之路,两代四型风云卫星的研制,将高轨道卫星姿态控制、天地一体化数据获取与预处理、高精高稳超静卫星平台、图像导航与配准、热变形测量及控制等风云卫星的核心创新技术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解。

两场讲座听众反响强烈,尤其是在姜山中学那一场,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以及关于科学、关于青春、关于理想的各种问题,让董瑶海仿佛也回到了中学时光。

而在讲座前,当他走进阔别35年的母校,心里无比激动:“那一次回家的经历真的很难忘,在母校看见了过去的老师,看见校史室里很多优秀学子的介绍,我为母校自豪,希望她今后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尤其是科技界的。”

那次回家,也让董瑶海更加了解家乡的过去与未来:“董家跳村有着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今后将和走马塘村等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农业综合体,开发旅游,我相信家乡会变得更加美丽。”

那次,离开母校后不久,董瑶海的手机里,多了很多中学同学的联系方式,久违的同窗情又续上了,这让长期在外面工作的董瑶海对故乡这片热土有了更多归属感。

“这一年,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鄞州的信息,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为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董瑶海说。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