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11)| 俞丽拿:一曲《梁祝》享誉半个多世纪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俞丽拿:一曲《梁祝》享誉半个多世纪人物语录:做你喜欢做的事,做的时候不要浪费时间,要认真努力地去做,要有持久的恒心。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付出过,最后都是有回报的。“做点实事,希望宁波有更多

俞丽拿:一曲《梁祝》享誉半个多世纪

人物语录:

 

  • 做你喜欢做的事,做的时候不要浪费时间,要认真努力地去做,要有持久的恒心。

  • 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付出过,最后都是有回报的。

  • “做点实事,希望宁波有更多学子考进音乐院校。”

 

俞丽拿接受采访。

初秋的下午,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前,俞丽拿赶来和我们见面,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20分钟。

“我上课永远比学生到得早,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俞丽拿说。

77岁的她,以一曲悠扬动人的《梁祝》,享誉半个多世纪,与我们说话时,她的腰杆挺得直,眼里带着笑,竟是那样亲切,又那样认真自律。

绝美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俞丽拿身上的一个鲜亮标签。

这段回忆,俞丽拿印象深刻:“1959年5月,在我们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首次表演这首曲子,知道吗,那时候我们很担心,就怕没人鼓掌,可结果,那么热烈的掌声,我们第一次谢幕,第二次谢幕,一共谢了三次幕,后来只好再拉了一次,还是这首《梁祝》。”

一曲成名,成就了年轻的俞丽拿,更成就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

俞丽拿讲述起关于这首曲子的更多往事:“1951年,我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少年班,开始学的是钢琴,后来转为小提琴。”当时她和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到农村演出,发现台下的群众对西洋管弦乐器完全没兴趣,他们更喜欢传统戏曲和民乐。

为此,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实验小组,将民族音乐《二泉映月》《花儿与少年》等改编成小提琴曲。

俞丽拿记得,1958年她和团队到浙江深入生活,在轮船的甲板上,大家提议专门创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要有气势,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

俞丽拿不仅是《梁祝》的首演者,她还一直跟进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整个过程,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18岁、38岁、68岁……《梁祝》的旋律伴随了她半个多世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凡在上海有重要的国务活动,周恩来总理总要请她去拉一曲《梁祝》;1981年,她作为中国音乐家的代表,在国宴上为美国前总统卡特演奏;1990年,她是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音乐家,奏响的还是那难忘的旋律。

“不同年龄段,不同舞台,不同心境,我倾注在琴音中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俞丽拿说。在她眼里,《梁祝》这首曲子讲述了中国的故事,因此迅速受到国人的喜欢,小提琴也在中国更好地得以普及。无论城乡,那首小提琴协奏曲一响起,人们都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梁祝》,让西洋乐器第一次开口“说中国话”。至今,《梁祝》在全球灌制的唱片发行量已经超过300万张,俞丽拿因此荣获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俞丽拿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间,每年“两会”期间,《梁祝》的旋律也会响起,成为一个保留节目。

有一年“两会”,作家赵丽宏为写《永远的祝英台》而专门采访找她,她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总理曾提出这首《梁祝》演出时间太长,是不是可以再改短,但艺术家们几经考虑,最后还是坚持了现在的版本,周总理知道后,一点也不生气,尊重艺术的胸怀令大家感动。

在俞丽拿的舞台生涯中,她还曾创造了另一个纪录:她是中国乐坛历史最悠久的弦乐组合——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奖。

“50多年来,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演奏者,已经换过3轮,我这个第一小提琴手一直在岗。”俞丽拿说。

30多年里,她带着这个四重奏组合的其他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在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到各地演出。“有一次去东北演出,冻得膝盖痛,每次演出都是无比痛苦的折磨,但我还是从哈尔滨到长春,从沈阳到大连,一场场坚持了下来。”

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和执着,几乎是俞丽拿的人生信仰,她说这辈子活着,就是为了拉好、教好这把小提琴。

“前天,我从上午8点上到晚上9点,13个小时,昨天,我从上午8点上到晚上6点半,10个半小时……”吃饭的时间,她一边吃,一边在上课。

俞丽拿经常说:“我是一名教师,演出、开会、接受采访等等,都要为上课让步。” 她培养了许多国内外比赛的优秀学生,数十次被聘为世界级音乐赛事的评委,其中包括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和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这样的国际顶尖赛事。在2007年的第十三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中,她还担任了评委副主席一职。近年来,她还应邀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和音乐节讲学。

1993年,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

几十年来,当她在琴房中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传授时;当她在每个学生的教学笔记上密密麻麻地书写时;当她自费和学生在异国他乡参赛的路上手牵手前行时;当她在生病时还牵挂教学进度,将学生招至床头授课时……师道,师德,化为学生心目中深深的敬意。

她摸索了一套教学模式:拉——要求学生“零错误”;听——听懂了才能领悟艺术真谛;爱——音乐需要投入全身心的爱;启发——从国际大师的演奏中,启发学生走向更高的境界。

她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演奏技法、音乐表现力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加以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小提琴教学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曲目体系。2009年,由俞丽拿领衔创建的《小提琴演奏艺术》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她对音乐演奏趋势的了解,永远走在世界前端。“音乐路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到现在还时常钻研那些作曲家的作品特点、演奏风格。”俞丽拿说。

近年来,俞丽拿先后获得了“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名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俞丽拿出生在上海,但从小就知道,自己老家在宁波,关于宁波的点点滴滴,宁波菜,宁波话,都是从祖父那里来的。

“我们那个年代,上海随便哪个弄堂走进去,就会听到几句宁波话。”所以,当上世纪九十年代50岁的俞丽拿第一次走进姜山镇新张俞村老家寻根时,她并没有太多距离感和陌生感。

“我走进村里,其实没有一个人认识,但村里人却一下子都知道我是哪家的,他们说我长得和四姑妈很像。”说起第一次故乡行,俞丽拿有些激动。在村民的指点下,她找到了自己的家,是老旧的木头房子,因为那张和“四姑妈”很像的脸,大家很快把她当成自己人,她也认识了很多老家的亲戚。

那份乡情,在俞丽拿看来, 弥足珍贵,她是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碰到很多老乡,全都有回老家看看的愿望。

20多年后,她参加“音乐宁波帮”活动,又到了新张俞村,走访村文化礼堂、翻看族谱、寻访老家、参观祠堂……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说要把这些宝贵的信息传递给俞家在各地发展的后代。

宁波正在打造“音乐之城”,俞丽拿认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音乐宁波帮”的一员,她今后会在高雅艺术普及和本土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尽一份力量。

今年6月,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宁波实验基地在鄞州揭牌。她说,以前能做的是为家乡小提琴苗子进入专业音乐学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现在,她希望能借助艺术基金会平台,更好回报家乡:“就是做点实事,希望宁波有更多学子考进音乐院校。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