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32) | 袁渭康:叩开国际学术界核心之门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我的处世之道就是认真做事,平实做人。如果要在事业上做出一点点成绩,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认真应成为一种风格,一种作风,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中,也应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2018年12月

人物感言:

我的处世之道就是认真做事,平实做人。

如果要在事业上做出一点点成绩,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认真应成为一种风格,一种作风,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科研工作中,也应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8年12月26日下午,在鄞州上海商会(乡贤联谊会)成立大会上,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这是我们第二次在上海见到他,距上次见面已经隔了6年。

见到家乡媒体人,袁渭康院士的笑容亲切一如当年:“鄞州人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组织,挺好的。虽然人在上海,我时刻记得自己是鄞州人。”

袁渭康说他的人生转折,是从一次谈话开始的。

那是1978年,他所在的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有关领导找他谈话表示,我国将选送一批专业人员公费出国进修,为期两年。这难得的机遇落到了袁渭康头上,去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79年8月,袁渭康乘上波音707飞机,确信出国梦实现了:“我当时40多岁了,从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过来,到了美国,真的是眼界大开。”

到了麻省理工后,袁渭康要和团队成员们完成美国能源部的一个课题:煤气化反应器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面对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在国内从没见过的大型计算机,袁渭康心里清楚,这样的课题研究,在当时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开展的。

那段时间,袁渭康每天拿着一大叠用于计算机程序的穿孔卡片,带着作为午餐的三明治,在计算中心、办公室、住处之间三点一线地忙碌,每天忙到深夜,甚至凌晨两点。

在日复一日辛苦研究后,他递交了长达近百页的报告,成为此次课题中一部分工作的总结。这个课题在当时具有国际最先进水平,袁渭康参与其中,顺利完成了属于他的工作。

但他还不打算就此结束在麻省理工的科研,又将原先的课题进行了延伸——研究“近似解析解”。他买了一个当时刚刚面世的可编程序计算器,又是一天天忙碌研究,通过编写、修改和运行计算机的相关程序,成功解决了非线性近似解析解的问题。据袁渭康介绍,在当时,这是首次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一类微分方程近似解析问题。

“在美国进修的收获是让我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具有了对前沿科研领域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了什么是现代的研究工作,也懂得了在学术上是来不得一点马虎的。”袁渭康说。

从美国回来不久,袁渭康担任了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随后,又担任了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

在袁渭康看来,上世纪80年代是艰苦创业的年代。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来回加起来路上需要两个小时。家里的房子小,每天吃过晚饭,等家人都休息了,他把一块木板铺在抽水马桶上做书桌,自己坐在马桶前的小板凳上看文献、做计算、写论文,每天忙到深夜。

“研究所要办得好,既要出更多应用成果,也要提高基础性研究的水平。”袁渭康记得,当时的研究所几乎白手起家。“了解前沿领域的动向很重要。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让国际上知晓,就要抓住每一次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让袁渭康最为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他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和推动,让原先只在欧美举办的国际化学反应工程研讨会在中国举办,他将此称为“叩开国际学术界核心之门”。

这个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199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时,讨论下届会议的地点。袁渭康第一次参加这个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会议,要在中国举办这个研讨会的梦想,就是那时萌发的。

2002年,研讨会终于在中国香港主办,这是这个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行:“这十多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争取研讨会的主办权,非常不容易。”袁渭康说。

在那些年里,袁渭康带领的研究团队,重理论,也重应用。用袁渭康的话说,研究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到自己用焊、车、铣、刨等工具来制作实验设备,大到与中石化合作万吨级丁烯氧化脱氢反应器开发研究项目。基础科研与实际应用双管齐下。

在袁渭康等人的努力下,上世纪90年代,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联合了国内在化学工程学术界得到高度认可的几所高校的力量,实现了“强强”联合。

同时,研究所在袁渭康的主持下,开展了与美国公司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袁渭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综合现象,既包括了化学反应过程,也牵涉到相伴而生的流动、传热等物理过程,为此,他与人合作写了《工业反应过程中的开发方法》这本书,通过大量实例来讨论工业反应器的开发方法。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袁渭康所在的研究所还举办过多个研讨班,来推广工业反应器开发方法的理念,他自己更是多次在国际上开展学术报告。

从小的实验室,到大型工业装置,袁渭康就这样见证了中国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科研力量的突发猛进:“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十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上,我们有很多人在努力,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断让国际上的同行了解我们的研究,了解我们的科研实力。”

2004年,袁渭康辞去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但在研究所里,依然有他的办公室,他交付一生满腔热情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袁渭康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考虑得很多是超临界条件下的反应工程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验,这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所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所团队的实验及相关成果,为袁渭康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他又研读了凝聚态物理方面的论文,在和其他几位专家的交流中,袁渭康逐渐形成了复杂系统主控尺度结构的概念。2007年,在广州举办的国际会议上,他应邀做了大会报告,讲述主控尺度结构的主要思想。这是对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研究方法所做的一种思想阐述。

从眼睛看得见的反应器到眼睛看不见的结构阐述,这些年袁渭康的研究层次发生了变化:“搞科研,就是要学会坐冷板凳,同时,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向。”一直到现在,已经83岁高龄的袁渭康,仍然会翻看国际最新研究文献的原文,了解前沿学科的动态。

“准确把握微观与宏观的统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等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进行全面布局,促进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协调发展。”袁渭康执着钻研的化学工程中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我国科学发展的宏观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袁渭康知道自己的故乡在鄞州,他还专门根据家里长辈提供的信息去找祖屋,可惜,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旧时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但这不影响他多次到宁波和鄞州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参加家乡举办的各类活动。

“我特别难忘天童寺,儿时就去过,寺院周边古木参天的风景非常美。现在鄞州城区也建设得非常漂亮,每次回家乡,都感到很惊喜。”袁渭康说。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