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47) | 童时中:用“滴水穿石”精神致力技术攻坚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在我一生的工作中,一直牢记父亲关于搭建知识金字塔的教导。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基础知识(包括最新信息)之间的关系犹如金字塔,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水平。知识积累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人物感言:

 

  • 在我一生的工作中,一直牢记父亲关于搭建知识金字塔的教导。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基础知识(包括最新信息)之间的关系犹如金字塔,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水平。

  • 知识积累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都应力争吃透;要博览群书,尤其是相关边缘学科,不应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之内,这样才能开阔眼界。

 

图为童时中接受鄞响客户端采访。

做报告,录节目,参观父亲故居。3月底,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赴甬科学文化校园行活动,“克隆先驱“童第周的儿子童时中安排一个接一个,但82岁的老人每到一地都神采飞扬。

“这是父亲,也是我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特别亲切。希望家乡人民用父亲的‘滴水穿石’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童时中说。

在被认为知识含量低的技术岗位上,童时中传承父亲的精神,干出了不一般的成绩,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国内知名模块化专家。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童时中说,“尤其是他爱国热忱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

父亲平时非常忙碌,忙于科研,忙于课题,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他们姐弟五人,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要争气,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父亲的一生,非常争气,在效实中学,他入学成绩倒数第一,毕业考试全班第一。在留学生的嘲笑中,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在比利时留学时,他做到了教授多年未做成的事—— 剥离青蛙卵的卵膜。”童时中说,父亲始终把工作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图为童时中接受采访。

正因此,高考成绩优秀的童时中,第一志愿填的不是北大、清华,而是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童时中说。他出生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从小看着国家落后挨打受欺侮。小学毕业时,青岛解放,国民党飞机还频繁光顾青岛,而当时的应对方法仅仅是拉警报和灯火管制,美国飞机更是丧心病狂地在青岛丢过三次细菌弹。

下午下课后,同学们拿着小瓶子到野外捉毒虫,“大家普遍有一种不安全感和屈辱感,深感国防薄弱之痛。”

当时航天航空类学校实行分区招生制,在青岛只能报考新建立的南京航空学院,并且不收出身成分不好的。童时中就找到校长,表示决心。

但在南航,他被录取的并不是理想的飞机设计或发动机设计专业,而是航空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也未能如愿参与高新技术工作或者高难度的技术工作,尽管未能遂愿,但童时中考虑更多的是“对急待振兴的祖国,如何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来”。

退休后,童时中退而不休,以举办学术讲座和担任企业顾问的形式,实现了为国家服务五十余年的愿望。他还一直保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因此,尽管年逾八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坚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

回忆父亲的的经历,童时中激励大家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在给效实中学和宁波大学师生作报告时,他说,传承父亲的精神,讲述父亲的故事,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将为之奋斗一生。

“录取的专业不如意,分配的工作不如意,用什么方法实现逆转?”

“父亲‘滴水穿石’的敬业精神,以及‘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的治学思想和创新之道。”童时中说。

在电子部的工厂中,对技术工作有一种不成文的分级,电路设计是“老大”,机械设计是“老二”,工艺技术是“老三”。“工艺员夹在设计师和工匠之间,成无名,败有责。”童时中说,能体现能力和价值的,就是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搞技术革新,提高零件质量或工作效率。

他设计了攻丝机;根据一张图片设计了薄片砂轮切割机;在高度游标尺附加活动游标,成倍提高了钳工划线效率,专利法公布不久,就获得了专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内兴起“数控热”时,童时中又提出并投入属于前沿技术的“自动换刀数控钻床”的研发工作。当时正值“文革”,白天都没有什么人上班,他就凭私人关系,请朋友,包括工人师傅,一起来搞。

“即便在妻子坐‘月子’中,我也在晚上到车间角落的临时办公室去‘加班’。”

图为童时中。

1981年,童时中调到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任机械设计组组长。当时我国的电力自动化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但机械设计十分落后。有次他去申请电子设备接地系统项目,相关人员很是不屑,“你是一个配角,搞什么设计?”他反驳得非常有力:“我知道自己是配角,当最佳配角怎么样?”

童时中的配角成绩确实令人意外:担任两种歼击机机载雷达产品主持工艺师;主持“ZHK3410型三座标自动换刀数控钻床”研制,并承担了全部机械设计(包括座标工作台、刀库、机械手设计);开发的“高度游标尺相对高度测量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电工电子系统首先实施机械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在部门人员不增的情况下,任务完成量增加了2—10倍。

在工作中,他从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专业知识范围内,不断地学习着人机工程、技术美学、方法论等被认为完全不搭边的知识,但正是把众多边缘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专业工作中,提高了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开阔了眼界和思路。。

几十年来,他的床头总是放着一本书、一本笔记本,或是几张纸。他说,躺下不久或者早上醒来时,是他头脑清醒的时候,常常有灵感闪现。“一个想法,或者一个思路,马上记下来。”童时中说,“人能不能有出息,不在八小时之内,而是八小时之外。”夫人顾晓菊对他的评价就两字:认真。

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被认为能写出一二篇论文已是不错的领域,认真的童时中在科技杂志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模块化与标准化、机械结构与造型、人机工程、工艺技术、机电接口、技术管理等领域,出了4本专著和2本合著,近300万字。还担任两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电子机械工程等五个学会分会或专委会委员,两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兼职编辑。

他的企业模块化研究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所著的《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一书,被我国“标准化之父”李春田教授称为“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论著”。他还协助华为建立企业产品模块化体系和技术平台工作,协助南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青岛软控股份等大企业建设模块化、标准化体系。2008年以来先后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航天三院、中兴等开办“企业模块化战略和平台战略”培训班30余场。通过培训,推动企业运营模式向大规模定制和模块化企业模式转化,使企业尽快占领21世纪企业竞争的前沿和制高点。

家乡是童时中魂牵梦萦的地方。

因为日本侵略战争,出生在青岛的童时中1岁就来到塘溪,在东山村二姑妈家生活了足足9年。二姑妈的细致照顾,让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因中国科协组织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进宁波开展科学精神校园行活动,3月27日、28日,童时中相继走进父亲的母校——宁波效实中学,以及宁波大学,为大家作了题为《我的父亲童第周》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报告,讲述了父亲童第周从贫穷的小山坳走向世界、又回归祖国的艰苦奋斗历程。他说父亲的成功主要缘于他身上的两大法宝:“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一心报国的爱国热忱,他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图为童时中写给家乡的寄语。

在效实中学,他还参观了学校,走进校史馆,再次重温了父亲童第周的生平。看到从望京路老效实搬过来的童第周铜像,童时中说这是为数不多的比较贴近他父亲容貌的铜像。这铜像就是他到效实揭的幕。

在宁波大学,他参加了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录制,在学校图书馆,和宁大师生、校友代表500多人共同唱响爱国情,礼赞新时代,“很激动,也有些紧张。”

3月29日,童时中携夫人顾晓菊回到家乡童村寻根,参观了沙氏故居、童第周故居和童夏家村。看着保护良好的童第周故居,握着父老乡亲的手,童时中感慨万千。就在7年前,浙江省童氏宗亲联谊会在童村举行,他与童氏宗亲欢聚一堂,共同畅叙血脉亲情。

童时中更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他说,每次回来,每次都有新的变化。在童村,听说小小一家企业的产品还出口到国外,他有些出乎意料,“说明我们家乡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做得好。”

他希望家乡人民能运用父亲“滴水穿石”的精神,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