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南海北鄞州人(64)| 陈永怡:追逐美育路上的“诗和远方”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人物感言:透过艺术之眼观世界,世界就多一个角度,增一份色彩。我将执着于让美融化在生活的日常,让人人都来认识美、感受美、共享美。8月初的一天下午,采访陈永怡,恰好是周一,潘天寿纪念馆闭馆。虽然无法参观展

人物感言:

透过艺术之眼观世界,世界就多一个角度,增一份色彩。我将执着于让美融化在生活的日常,让人人都来认识美、感受美、共享美。

图为陈永怡在接受采访。

8月初的一天下午,采访陈永怡,恰好是周一,潘天寿纪念馆闭馆。虽然无法参观展厅,她还是带着我们参观了从潘天寿纪念馆到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的大半个区域。

“潘天寿纪念馆有两扇门,一扇向公众开放,起到了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作用;另一扇通往美院,是教学和研究。”陈永怡说。而兼任馆长和美院教授的她,无疑也承担了这双重使命。

从1991年考入中国美院,陈永怡对自己所学的美术史论专业有着不断认识的过程:“这是个看起来很奢侈的专业,有人开玩笑说,学这个专业毕业后会找不到工作。其实这是人文学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院‘心脏’和‘大脑’的学科。”

陈永怡有过绘画的经历,后来许多年浸淫理论研究,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回首一路走来,在美院期间的精英教育,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小时候不曾想到要走美术这条路,在鄞县中学上学期间,我对素描、色彩很有兴趣,还设计过音乐会海报,对美术算是有些天赋,后来就去报考了中国美院。”陈永怡回忆,那一年美院在全国一共招了50多人,而她们班一共只有4名学生。

如此小班化的教学,而讲课的老师各有各的精彩。“有些研究法国艺术史,有些研究美国艺术史,他们的学术背景打上了来自世界前沿的烙印,还有雕塑史、艺术心理学、考古学……”陈永怡说。

古今中外的美术史,包括建筑、雕塑、工艺等的流行和演变,让陈永怡吸收着海量的信息。采访她时,正值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她说:“这部剧里唐代的建筑、服饰、器物等较为真实的复原,离不开艺术史或美术史的知识和研究。”

图为陈永怡在辅导研究生暑期实践。

在浩瀚的艺术史海游弋,大量看展,同时拓展到更加广博的知识领域,如文化遗产的考察、民俗艺术的田野调查等,陈永怡经常会到各地游历,也有机会去国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有一年在欧洲行游,她曾写下30余万字的考察日记。陈永怡称自己的工作是“诗与远方”。

自2005年以来,陈永怡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设计史的研究工作,其中对设计教育史的梳理,推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及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她还主持了教育部课题《西方设计史研究方法探析》,还参与了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学领航团队,她提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推进了东方设计学的特色建设。

2018年,陈永怡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研究”,是子课题“东方设计与教育战略”的负责人。

除了学术研究,陈永怡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从前辈和大师身上,感受到人格的力量,我自己的做事做人也同样在影响着学生,这就是教育的奇妙之处。”

陈永怡说,最希望能够影响学生的,是自己踏实严谨的学风。她曾经指导修改过一篇研究生学期论文,6000多字,让学生改了十几遍她才满意。

随着“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潘天寿写生研究展”“潘天寿变体画展”“潘天寿作品解析展”连续4次入选文化部(现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并获评优秀展览,陈永怡又有了个为全国同行瞩目的头衔——策展人。对于小型名家馆而言,要从众多综合性大馆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为此,她多次受邀为文化部(现文旅部)举办的全国策展人班授课。

陈永怡告诉记者,潘天寿纪念馆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她进美院时,曾看过当时的陈列,没想到许多年后自己会成为这里的馆长。她记得研究生阶段,在展厅里对着大师原作听课,也记得为了编辑《潘天寿书画集》,在纪念馆会议室拷贝台上用放大镜看幻灯片,和前辈老师们一起识别画作上的印章……

图为陈永怡在潘天寿120周年展览现场导览。

研究潘天寿是从攻读硕士时期就开始的,陈永怡先后写过十来篇关于潘天寿的学术论文,从他的生平到画作,再到教育思想,以及书法和诗词的研究,越到后面越难。“当馆长后,我认识到做潘天寿的展览,不仅仅是在传播潘天寿的艺术和精神,而要从以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高峰这样的文化背景去考量,同时,还要观照中国文化的当下性。”

她策划的研究展、学术展,不只是对潘天寿作品的解读:“在策展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比如通过展览要去解决什么;要有文献意识,如何运用文献进行恰当的展示;还要有作品意识,展览要靠作品、可视的文献档案材料支撑起来,即如何达到研究和视觉呈现的契合。”

陈永怡认为,长期的研究让她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视野变得宽阔和深邃。潘天寿纪念馆要担负起对公众的美育普及和引导重任,一定要走在时代前沿,把传播的本身做得更加精致。

图为陈永怡参加全国青年策展人培训班。

2017年,她参与策划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杭州浙江美术馆相继举办,此项目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临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展览在全国引起轰动,有30余万人次观看展览,有观众留言:“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也推动了当代的文化建设。”

身兼数职的陈永怡,几乎是每天从早忙到晚的节奏,2018~2019年度她还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挂职,主要工作是规划指导全省美术事业,由于工作认真出色,挂职结束时被厅里同事誉为“最美挂职干部”。

上午教学,下午各种会议,处理纪念馆事务,晚上研究相关课题,这几乎是陈永怡近些年的常态。如何平衡这些,还包括身为女性所要在家庭中承担的母亲、妻子、女儿等角色?陈永怡直言:“首先要有个好身体,其次就是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我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

陈永怡去杭州求学前,在家乡鄞州度过了18年,老家东吴,在她心目中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她记得小时候乘着航船,在月色与星辉中一路荡漾;记得到张斌桥附近上岸,那座造型别致的石拱桥;天童寺、阿育王寺那清幽宁静的环境,让她成年后还十分向往,直到多年后,看到元代王蒙的《太白山图》,那山水长卷与真实的体验交融于心,达到一种审美的新高度。

“家乡的滋养,让我从小就喜欢美的事物,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陈永怡说。

她长期研究美术史论,却也没停止过业余时间的画画,花鸟、风景,从中学时期至今仍然钟爱:“我走上美术研究的道路还要归因于鄞县中学原来的美术老师钱建国先生。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设计师和水彩画家,是他启蒙了我的美术之路。”

陈永怡每年都会回家,在她眼中,家乡的变化速度令人惊叹,几乎一年一个样:“鄞州有深厚的人文艺术积淀,赵叔孺、沙孟海等,中国美院就有鄞州籍的吴永良、童中焘、陈振濂等著名艺术家。我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热爱艺术和收藏的朋友,我发现鄞州的美术氛围越来越浓郁。”

宁波(鄞州)博物馆、华茂美术馆、汇港美术馆等相继建成,为百姓提供了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举办的展览档次很高,内容也很丰富,这更是让陈永怡惊喜。

因为工作上的接触,陈永怡跟宁波美术馆的联系多一些,还到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与设计学院开设讲座。未来,她更希望有机会走进鄞州的场馆和学校,将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的建设。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