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引天南海北之智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聚焦鄞州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引智会


来源:凤凰网宁波综合

站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样的“创新高地”,鄞州自我革新,主动谋求高点突围,提出打造&ldq

站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样的“创新高地”,鄞州自我革新,主动谋求高点突围,提出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深度激发全域创新活力。

12日,首届天南海北鄞州人发展大会举行“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引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应向伟,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刘文献等来自五湖四海的鄞籍乡贤和“帮鄞州”人士齐聚一堂,掀起“头脑风暴”,与鄞州科技企业、骨干企业、科创平台、“双创”平台代表深入交流,为鄞州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献智献计献策。

创新生态系统研讨会现场。

“热带雨林式” 创新生态初具雏形

创新一直是鄞州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鄞州也掀开了“二次创业”再出发、“两高四好”勇攀高的新篇章,构筑“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将激发出鄞州更强大的发展活力与竞争力。

引智会上,晒出了我区的创新“成绩单”,也代表着我区构筑“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石: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位、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第一位,是浙江省唯一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获国办督查激励,也是全省首批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直观来看,我区各项科技指标稳中有进,2018年R&D经费支出4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0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实现技术交易额13.66亿元,位居全市第二。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90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85.1%的规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全区申请专利数、授权专利数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建有6个高端科创平台和46个“双创”平台,质量与数量均领跑全市,为创业创新提供了筑梦沃土。鄞企作为重要的创新“物种”喜报不断:中车新能源捧回我区第一个中国专利金奖、开天工程参与完成的复合地基项目也在今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源源不断的“阳光雨露”。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健全“双创”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深化“双创”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双创”人才活力,全面构筑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发力推进政策加码,提升基层创业服务水平,“双创”发展水平不断向更高层级迈进。

“鄞州坚持科技引领发展,主动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等国家、省、市大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六争攻坚’和区委‘七大行动’计划部署,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推动科技政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以政策红利‘催肥’创新发展。”区科技局局长虞文平在引智会上说。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优势,人才持续流入的智力优势,都市核心的区位优势,更有不断跟进优化的政策优势,汇聚成为鄞州在全省率先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

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刘文献先生发言。推动“人工林” 向“热带雨林”转变

“对于创新,鄞州过去重视,现在重视,未来更重视。”副区长戴华祥在引智会上直言,“如何重视?就是要把‘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好。”

一语激起了与会嘉宾们的共鸣。“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是鄞州突围的‘华山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委托区科技局负责人,将他对于鄞州发展的思考带到现场。

破除资源要素制约、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迫在眉睫,鄞州要突破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做好创新驱动文章,就必须在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上下足功夫。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好在哪?自然界中顶级的生态系统当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那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物种丰富、食物链复杂、新陈代谢极快。鄞州就是要集聚更多更优的“种子”,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营造更适宜的“气候”,让创新激情竞相迸发,实现撒下一颗种子、长出一片森林的裂变效应。

“聚集优质的‘种子’,就是要招才引智、强企育企,加快培育由创新型企业、高精尖人才、高质量研发中心构成的创新群落;培育肥沃的‘土壤’,就要不断做强载体,打造‘双创’平台的支持体系,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持续动能。”戴华祥说。

区科技局委托课题组对我区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调研,对标对照先进地区,课题组提出,鄞州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智造”“双创”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为了丰富顶级创新“物种”,加强创新“食物链”之间的协同互动,鄞州还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内育和外引、分散和协同等关系,推动“创新人工林”向“创新热带雨林”转变。

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一廊引领、多极支撑、六链协同”的发展路径。

将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作为打造鄞州“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的主战场和主引擎,通过智创大走廊将各类创新平台有机串联起来,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依托“一带一廊一滩一城一区一圈”六大新空间拓展行动,按照市“246”和区“154”产业发展总体部署,整合、挖掘和提升各类产业平台,建设一批重大载体和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全域创新。

同时,聚焦创新主体链、平台链、人才链、金融链、生态链和服务链“六链协同”,打好创新服务“组合拳”,促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和中介机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生态系统。

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应向伟先生发言。

专家现场献策助建“参天雨林”

来自五湖四海的鄞贤之智,在这场引智会中为鄞州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正如戴华祥所说:“协同发力,才能变‘双创种子’为‘参天雨林’。”

鄞州的创新能力与环境在讨论中被多次点赞。“鄞州拥有不少优秀的创新团队和载体,在创新成绩很好的时间节点上,对创新资源进行梳理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宁波市发改委产业与高新技术发展处副处长吕琨表示,“鄞州可以因地制宜梳理自身特色、优势,借此机会打造鄞州创新品牌。”

创新之道,人才为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坦言,鄞州已经具备了优良的引才基础,更重要的是内部培养人才。“据我所知,宁波的南高教园区就在鄞州,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还有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多所院校。未来,要与学校多联动,培养适合鄞州创新生态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徐志磊先生发言。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院长肖文认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的营造,在引进“外援”同时,更要用好鄞州的教育资源,对技能型人才开展定向培养,开辟出一条高校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创新赋能的集成,提升鄞州创新生态的高度。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就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服务好已经在鄞州奋斗的中小微企业,让他们在鄞州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浙大新宇集团总裁任伟泉说。鄞州要主动当好“店小二”,完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等创新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企业家、人才在鄞州“筑巢”发展。

院士、专家、学者纷纷对“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课题报告进行了“把脉问诊”,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症下药”,来自区内的重点骨干企业、科技企业负责人也纷纷吐露心声。

针对嘉宾们围绕人才培育、营商环境打造方面的讨论,戴华祥说:“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热带雨林’中的‘雨’就是各类政策。”他举例说,在防范风险的大环境下,鄞州产业扶持、创新扶持政策依然不减,强化资本助力,体现鄞州决心与诚意。还有“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落地,鄞州尽全力聚力体制机制,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让来鄞州发展的企业和人才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获得感。

来源:鄞响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秀秀]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