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破解市民“去哪儿练”难题 海曙在探索......


来源:甬派APP

IMG_3073(20201029-215629).JPG

晨光微露季,晚霞将近时,无论是农村健身广场,还是城市休闲区域,在海曙,总能看到健身休闲的市民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如今,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从国家战略布局,到群众生活需求,运动热潮的涌起都势不可挡。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全民健身氛围愈发浓烈。因此,完善和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成为了保障全民健身的关键所在。

在“十三五期间”海曙区已完成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43个,建成多功能运动场7个,拥有体育公园3个,青林湾、古林镇体育公园和横街镇体育公园已投用,高塘四村、五江口区块地块等8个新建小区,配套体育用房约8000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全面崛起的背后,是海曙区多措并举强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服务的成果。

全民健身趋势化 盘活体育新空间

IMG_3075(20201029-215635).JPG

10月27日晚,白云街道安丰社区的“百姓健身房”里灯火通明,十分热闹,市民罗师傅在饭后与几位邻居相约,来到这里运动两下。

据了解,这里原本是社区的闲置用房,空荡荡也没什么人气,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为社区居民喜欢的健身热土,而这也是海曙区盘活闲置用地,缓解供需矛盾的一个成功典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体育锻炼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新风尚。

然而,全民运动热也将体育运动场所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海曙区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偏多,硬件条件“先天不足”让全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一度受到空间局限,“市民去哪练”成为亟需探索思考的一道现实课题。

“改革需要敏锐视角,针对公共空间配套不够、功能单一的矛盾,我们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盘活村、社区闲置空间,走出了一条缓解场地供需矛盾的新路子。

在高桥镇芦港村文化礼堂,门口的广场上建有小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专业场地,俨然成了芦港村的大操场。

来到文化礼堂2层,2000多平米的健身空间里,各类健身设施应有尽有,十几台跑步机依次排开,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健身房,老年人们在乒乓球桌上左右开弓,年轻的运动爱好者们挥汗如雨……村民陈师傅坦言,自从体育设施进驻文化礼堂后,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多健身设施,村子里的运动氛围越来越浓,打牌、打麻将的人都少了许多。

负责村里文体活动的李春昕表示,四年前,文化礼堂所处的位置是还一座闲置的三层楼房。

这么大的空间如何使用?“村子里一直缺乏一处供百姓健身休闲的好地方,于是新建体育设施成了焕新闲置空间的首选。”李春昕说。

如今,这座拔地而起的体育中心让文化礼堂更添一份动感,这里也成为村民每日必去的“运动打卡地”,体育赛事、趣味运动会等也在这里定期展开。“健身房的收费十分惠民,对于本村村民只要280元每年,平均每天不到一元。”李春昕说,在目前居住于芦港村的18-55岁居民中,有超过99%的村民都成为了文化礼堂健身空间的会员。

“观察芦港村的公共体育发展变化可知,将闲置空间功能从单一的活动载体,逐步转变为集体育休闲、全面健身、艺术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氛围。”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曙区今年共完成17家“百姓健身房建设”工作,同时为确保城乡市民健身路径体验今年以来,区文广旅体局积极做好全区健身路径提升整改工作,共计维修设施345件,更新243件。

社会力量办体育 开创发展新格局

去年,海曙区在各个层面共举办、参加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00余场,较2018年增加了20%,参与人次达到了10万余人次,较前一年度增长了25%以上。在体育活动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场所的经营管理、维修养护成本也同步升高。

如何以更少的投入实现稳定运营,保障市民科学健身?

近年来,海曙区积极推进公共体育社会化治理新模式,深化体育场所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通过引入第三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等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海曙区文体中心占地35898平方米,拥有室外篮球场4片、笼式足球场1片、笼式网球场2片以及室内羽毛球馆和2200个座位的大型室内篮球馆,于2014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为解决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的设施利用率低,维修养护费用高等问题,海曙区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和主要途径,通过招投标形式将海曙区文体中心等交于第三方体育公司运营管理。

“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不仅有助于政府节省人力投入,也有利于企业开拓运营思路,充分利用其资源确保大型体育场馆盈亏平衡,进一步活跃辖区体育市场。

不仅大型体育场馆如此,在海曙,社会力量也陆续入驻社区体育场所,成为我区基层公共体育治理的“主力军”,相较于体育场馆,社区健身空间少了一些商业气息,多了一些群众基础。在白云街道丽雅社区,今年6月刚刚投入运营的健身中心位于丽雅社区服务中心的二楼和三楼,600多平方米的健身空间里,不仅划分出了有氧健身区和无氧健身区,还拥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瑜伽室等专业化场地。记者走到楼梯口就已经感受到里面的超高人气,不少居民正在教练的指导下使用设施。

“通过引入第三方团队,不仅有专业教练驻点辅导,一整套完善的运营体系也让社区的健身中心从开放之日起便快速步入正轨。”丽雅社区负责文体活动的社工说,这样的模式不仅缓解了社区的运营压力,也确保了场所的常态化运行。

据了解,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至下午5点,以及周末上午健身中心都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其他时段则收取低于市场价的费用,居民还可以根据需求报名参与第三方企业推出的特色课程。同样,在集士港镇,投资500多万元打造的6000多平方米锐涵体育馆,集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体育运动项目于一体,为海西片区的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运动好去处。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将体育做成产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是盘活我区基层体育市场的有效方式。”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已有10个体育场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在第三方帮助下,这些场所开始利用老旧厂房和闲置土地建设体育设施,大大增加了我区体育健身场地,进一步破解了“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下步,区文体局和区足球协会正在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洽谈,将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11人制标准足球场,解决海曙区广大足球爱好者足球锻练和比赛去哪里问题。

推动模式常态化 体育改革无终点

IMG_3074(20201029-215632).JPG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全民健身事业新的起点。“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为百姓提供最周全的服务,是我区大力推动公共体育供给侧改革的初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而优质的公共体育空间能走多远,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虽然选址、面积、装修风格不尽相同,但在基层的健身空间中依然存在不少相同点。

“面对逐渐步入规模化的基层体育建设,我们设立了统一的参考标准。”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社区健身中心,按照我市关于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要求,统筹保障体育设施用地,落实新建住宅配建要求,其中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计容面积5‰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10万平方米的居住项目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5万平方米(含)以下的居住项目可设置建筑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打造体育健身阵地,新建、改建公园绿地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5%。

同时,区级层面也出台《海曙区登山(健身)步道提升补助办法(试行)》文件,加大对全区登山(健身)步道的投入建设,规定对验收合格的登山(健身)步道,每条登山步道补助10-25万,每条健身步道补助5-10万,今年已对全区6条登山(健身)步道补助达60万。

探索无终止,实践无止尽。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持续谋划改革新举措,进一步创新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全力做到政府部门“有心放”,社会力量“有力接”,市场主体“有序管”,加快盘活闲置空间,打造海曙社会力量办体育升级版,进一步释放我区公共体育市场活力。

[责任编辑:金佳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热点推荐

热点聚焦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