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闲置地”到“共建田”,北仑大碶街道丁山社区的土地情结治愈了谁?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站内

从“闲置地”到“共建田”,北仑大碶街道丁山社区的土地情结治愈了谁?

孩子们在田间研学 林思谕 摄

孩子们在田间研学 林思谕 摄

假如城市里有块“田”,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4月13日,北仑区大碶街道丁山社区的春耕活动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8岁的二年级小朋友屠弈辰说:“爷爷告诉我要每天浇水,蔬菜才能长得壮壮的!”

26岁的外卖小哥夏碧池说:“田间的蔬果可以直接配送到居民手中!”

30岁的上班族郭警官说:“没想到到田里松松土浇浇水也可以解压!”

37岁的咖啡店老板小满说:“我们现在都用田里新鲜采摘的芹菜萝卜榨汁,很受欢迎!”

65岁的退休职工韩明国说:“我就怕这帮年轻人把刚种下去的苗当杂草除了哟!”

城市农田就像是一面“多棱镜”,不同人群都能从中折射出独特的需求和故事。城市的田从来不止于种植。

亲子家庭在田间体验耕作 社区 提供

亲子家庭在田间体验耕作 社区 提供

“小朋友,翻土也有讲究哦。”在春耕活动中,一块写着未开垦农田的区域内,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用布满老茧的大手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一起握住锄头,“要这样斜着入土,手腕使巧劲,太深了苗儿喘不过气,太浅了根扎不牢靠。”小朋友懵懂地点着头,有模有样地一下接着一下锄地,他们的鞋子、裤脚、双手都沾上了泥土。

“耕地不像玩泥巴,有点难。”拿着锄头的小朋友拍了拍手,蹦蹦跳跳地跑向父母身边,随后志愿者也缓缓站起身,轻掸着裤腿上的泥土,满脸笑意地望着小朋友跑远的背影,这一刻,小朋友收获了新事物的体验感,而志愿者收获了播种希望的满足感,他静静地望着沾着泥土的手掌回忆着无数个与土地的成长瞬间。

这位志愿者他叫陈国华,今年69岁,他总说:“在田里,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2024年初,陈国华搬进大碶街道丁山社区安置房。现在的他是社区居民口中的“阿国叔叔”,是农耕指导员,还是公益蔬菜义卖代言人。这块城市的田,是位于大碶街道丁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侧的一块21亩的基本农田。

金色的阳光漫过整齐的田垄,将一片绿意浸染得愈发鲜亮。这边厢,土豆、青菜长得正欢;那边厢,一排排大棚整整齐齐地立着。田埂上几双深浅不一的脚印交错延伸,小巧的雨靴印追随着宽大的胶鞋印,通往那片挂着“草莓采摘”的大棚。竹竿支起的篱笆边,一把忘记带走的锄头静静立在菜畦旁,锄头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点。不远处的草坪上,大大小小的立牌矗立着,告诉着过往居民,这里刚刚举行了一场农耕活动。整片田地就像一幅会呼吸的画卷。

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开垦荒田 林思谕 摄

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开垦荒田 林思谕 摄

“这片田一直都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以前从窗户望下去,这里就是一片荒地,土壤板结、杂物堆放,天气一热,还会引来不少蚊蝇盘旋。”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小王告诉记者,这片土地曾因配合重大工程规划而征收,但因建设时序调整暂时处于建设空窗期。“如果能由丁山社区托管活化,将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大碶街道有关负责人在勘查了这块闲置的土地后,对相邻不远的丁山社区表达了发展意愿。

让这块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丁山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既心疼荒废的基本农田,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活化方案。谁也不曾想到这块“烫手山芋”能在日后成为联结党群的新纽带。

故事还要从陈国华搬进丁山社区开始说起。

从村落搬进社区,陈国华总爱念叨着:”现在的菜哪有自己种的好。”这位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面对崭新楼房却时常手足无措。丁山社区党总支敏锐捕捉到这个现象,走访发现,像陈国华这样怀念着“一亩三分地”的安置居民不在少数。

“不如将这块闲置地开垦成园子,让他们重新摸到锄头,或许是最好的融入方式。”大碶街道丁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沃毅惠说。丁山社区成立于2022年,辖内共有居民4146户,大多是拆迁安置住户,占比达73%。“‘阿国叔叔’们的加入,让我们的城市种田计划有了突破口。”

亲子家庭认领“共享菜园” 林思谕 摄

亲子家庭认领“共享菜园” 林思谕 摄

在这块城市田里,有着“种田心”和耕作经验的居民们发挥起大作用,松土、除草、育苗、浇水、施肥......经过大家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着,荒芜的土地逐渐长出了“绿意”。一起讨论采购什么蔬菜种子,一起品尝成熟的瓜果蔬菜,“双脚踩在土地上的感觉真好。”

老伙计们干得热火朝天,社区的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也忙碌着,联动周边优势资源,帮着给多余蔬菜找出路,通过集市义卖或社区团购的方式,获得的收益再投入到土地建设,购买农资农具等。年轻的社工们还策划起了“田间课堂”,邀请像陈国华一样的农耕达人,给居民们讲解耕作知识。大家各显神通,就为了让这块地越来越好。

不久前,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外卖配送群体联合推出的“番茄红了·田间直达”计划,让外卖员在送餐的同时顺带当起了“兼职农夫”,“第一次接触到从田里现摘现送,把带着露水的蔬菜水果送到居民家里。”外卖员夏碧池刚刚送完了一单,单子派送是在社区微信群里接龙采购的。

“恭喜,已经满30单了,这是一篮草莓,您拿好。”“真没想到送外卖还能攒积分换草莓!”夏碧池咬了口刚摘的草莓,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这是专为“田间外卖”计划送单的外卖员定制的积分兑换方案,只要达到对应量的订单数,收获积分,就能兑换社区空间内所提供的咖啡券、农产品、采摘体验,甚至能兑换托育服务和健身课。这片田,把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也当成了“自家人”。

外卖员在采摘番茄 社区 提供

外卖员在采摘番茄 社区 提供

在刚刚结束的春耕仪式上,“丁山下·有点田”党群服务新品牌正式亮相,当天,同时宣布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在这块田间共同打造起一个融合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特色空间。

开放认领的“共享菜园”里,刚刚放学的小朋友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来到挂着自家牌子的田块,挖着泥土,并将精心挑选的蔬菜种子埋进土里,期待结出硕果;露天种植区里,周末休息的上班族们正在“阿国叔叔”的指导下,放下手机,拿起锄头,向着还未开垦的农田开启耕作;草坪区域里,社区咖啡场景主理人将从田里新鲜采摘的蔬菜榨成汁,营养健康的标签吸引路过市民们购买,托育场景主理人量身打造农事相关的手工体验活动,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小小花生壳摇身一变,成了一幅画......田里的每一部分都来自于社区大家,田里的每一份收获也回馈给社区大家。以田为媒,建立起了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

土地不说话,却把四季写成诗。泥土的掌心向上,托起番茄的红、茄子的紫、青菜的绿。基层治理要“扎根”,而这里正真实地长着根、抽出芽。党群服务的“最后一米”,不在冰冷的建筑和清单里,而在甜瓜攀上竹架的弧度中,在邻居互换收成时的手温里。

从“闲置地”到“共建田”丁山社区的土地情结治愈了谁?每个人丁山人心中自有答案。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