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2013.01.10
导语: “昨日,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从最近3年的统计情况看,中央机关新录公务员90%来自普通家庭。”(1月9日《京华时报(微博)》)而就在1月8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今天说,中央机关新录取的公务员当中,60%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1月8日新华网)
第7期
2013.01.10
导语: “昨日,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从最近3年的统计情况看,中央机关新录公务员90%来自普通家庭。”(1月9日《京华时报(微博)》)而就在1月8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今天说,中央机关新录取的公务员当中,60%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1月8日新华网)
尹蔚民表示,对中央机关招考近3年来的录用情况统计,中央机关新录取的公务员当中,60%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的工人、农民等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如果再加上来自教师、医生、工程师、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退休或无业人员等家庭的人员,新录用的来自普通家庭的公务员达到90%左右。因此虽然近年来社会上对公务员考试热有很多议论,但没有人质疑这项制度的公正性,公务员凡录必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尹蔚民强调,下一步我国要在已有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公平性原则,不断提高考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大力加强考录系统队伍建设。
据尹蔚民透露,今后我国还要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集中力量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分类管理配套政策,建立符合不同类别公务员成长规律和特点的职务序列,改变公务员晋升渠道单一的状况。
与此同时,需要探索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公务员法规定的制度框架内,保持现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不变,建立职级晋升制度,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强化职级在确定公务员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在县里做公务员,当上局长也只是科级干部。尹蔚民明确提出,“我国公务员90%是科级以下干部,60%在县以下机关,要通过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晋升通道”。这就意味着,县里干部只要努力,今后在待遇上就可以冲破科级、处级的天花板。
尹蔚民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务员公开遴选制度,修改完善《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推动公开遴选工作规范开展,处理好公开遴选与考试录用的关系和改善上级机关人员结构与稳定基层队伍的关系,继续坚持重视基层导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形成优秀人才到基层去、上级机关公务员从基层来的良性循环。
其他方面的制度,如考核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监督约束制度、权益保障制度等,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中央机关新录取的公务员当中,60%以上来自农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没有任何背景。虽然近年来社会上对公务员考试热有很多议论,但没有人质疑这项制度的公正性,公务员凡录必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有网友疑惑:“昨天还说六成无背景,今天咋变为九成了?”其实,不必纠结于新录公务员的“成色”,早在2011年1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杨士秋曾表示:“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工程师、自由职业者等普通家庭的占93.2%。”
不管是“九成”还是“六成”,都是一个“被统计”下的官方数据。至于“成色”上的“浮动”,即可视为统计口径上的不同,也可当做对新录公务员的“提纯”,目的都是为了说明新录取的公务员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背景”的。
本来,对于新录取的公务员的“无背景”比例,从九成变成六成,又从六成变为九成,足以引发对这个数据可信度的质疑。但是,在政府信息尚不充分透明公开的情况下,人们是看不到新录取的公务员的真正背景的,看到的只有一个“背影”。“六成”和“九成”,实际上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或区别。
谁都看得出来,相关部门一再公布或“调整”公务员“无背景”的比例,也是对当下民众对某些官场潜规则不满的积极应对,否则,无需给公务员背景“提纯”。
按照择优录取、量才录用的优胜劣汰原则,公务员录取的取舍结果,是不能以有无“背景”来衡量其公正与否的。如果这个“背景”不是靠山,而是成长的环境,较好的背景当然应该培养出相对出色的人才。而当这个“背景”成了权力寻租的筹码,成了官场潜规则的“游戏道具”,相关部门用“六成”或“九成”没有任何背景,来为新录取的公务员“提纯”,也就成了表明公务员聘用公正性的唯一方式。
然而,这还是把公务员当做一个“金饭碗”,是一个“美差”,而不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按照公务员这份“差事”的性质和要求,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但拥挤在应聘公务员“千人过独木桥”的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履行公职,又有多少人是着眼于编制和福利?而在被媒体曝光的诸多公务员招聘的丑闻中,用人单位是量才还是看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新录取公务员的背景“成色”说明公务员招聘的公正性,还是有点把这个“依法履行公职”的,要求社会精英加入的职位,当做享受编制的福利来看了。
实际上,这番言论没有多少价值可言,因为任何公平与公正都不是通过倒推的方式来用语言表达的。如果每一次公务员招考都能严格执行,就算超六成新录公务员有背景,结果照样值得尊重。用这样的数字来证明公务员招考是公平的,没有说服力。要想让公众对公务员招考的权威性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需要用行动,用彻底扼杀“萝卜招聘”之类的举动来获得认可,这才是正道,而其他靠虚无缥缈的数字与语言来论证的结论,只能一笑而过。
用新录取公务员的背景“成色”说明公务员招聘的公正性,也是社会不公、阶层分化现实下的无奈。如果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又何来“背景”一说?如果一个应当选拔社会精英加入的,依法履行公职的职位,刻意追求“没有任何背景”的比例,这对有“背景”并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是一种不公平,也无益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无需给新录取公务员的背景“提纯”。
需要看到,公务员考试的意义不仅在于遴选人才,还在于给社会存续希望。幸福既是完成时,也是将来时。从维持希望维系幸福出发,不能因为新录公务员“九成无背景”,因为公务员考试基本面是好的,就沾沾自喜,甚至对一些招录丑闻视而不见。更何况,新录公务员“九成无背景”,并不代表他们不去找背景。
更重要的是,“九成无背景”,公正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相对于招录公务员的种种丑闻,人们见得更多的其实还是成为公务员之后的丑闻。具体地讲,就是选人用人的不公平不透明。招录公务员毕竟还有着“硬件要求”,“背景”可能一时用不上。那些德才不佳的“官二代”、“富二代”,想要成为公务员要过太多的关,曝光的可能性较大,违规的成本也较高。但在成为公务员之后,在后续发展上,“背景”就显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一些“最牛官员”给予了持续关注,特别是从背景方面进行各种求证。这并不是舆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联想到官员提拔任用中的众多“拼爹传说”,以及媒体报道的一些“拼爹丑闻”。2009年有消息称,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全县选拔正科级干部和县局级干部任用中,最后确定的12名乡长大多是当地官员亲属,难免给人“继承”之感。“龙生龙凤生凤”,难道只有“官二代”才会当官?“固始县”竟然成了“故事县”,不能不让人想到选人用人的种种潜规则。其对应的社会现实,才是对公正的最大挑战。
“九成无背景”应是进行时。舆论既盼在招录环节体现公正,也望在用人环节体现公正。这样的公正更值得追求,由此带来的希望和幸福,才是可持续的。
新录取的公务员“无背景”比例由六成变为九成,这种“提纯”其实没有必要。只要规则是公平的,过程是透明的,即使还存在传统“考状元”的弊端,人们还是会接受这种既成现实。当然,要彻底消除这份焦虑,还有待于弥合社会阶层间的隔阂,做到人人平等,让所谓“背景”成为一个渐渐消失的“背影”。
版权说明
凤凰网 宁波站专题 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鲁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