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

5
2012.12.21

导语: 塑化剂危及白酒板块,“速成鸡”冲击养鸡业,食品行业几乎年年都要出“大事”。19日,山东公布了“速成鸡”调查结果,所涉企业被责令整改。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显然不能平息公众的焦虑。食品安全标准长期混乱,食品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必须要给公众一个回答了。  

应对危机,相关企业总是第一时间发声辟谣,甚至有权威机构参与助威。但企业始终难逃厄运,白酒行业股价集体“跳水”,养殖业股票价值遭猜疑即可见一斑。事实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已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多数认为,被曝光的食品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家住北京市的刘女士说,早就有人传肯德基、麦当劳的鸡肉含激素过多,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好长时间没吃这些食品了。

同样,对于白酒塑化剂,尽管企业和权威部门纷纷出面辟谣。但是很多人都坚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不会轻易更换产生塑化剂的设备,塑化剂超标不是新闻,不超标才是新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鸡场经理说,行业竞争激烈,有些东西是行业潜规则。以抗生素为例,如果别的养鸡场都用,你不用,你的鸡病死率就高,成本肯定高,就没办法与别人竞争。

对此,多年从事生猪养殖的沈阳市心连心养猪专业合作社秘书长郭勐说,做食品行业太难了,稍有不慎全盘皆输。老百姓已经不再信任食品企业的“良心”。为了让大家相信我们养的猪,我们不得不采取直销模式,吃出问题找我们,所以销量少很多。而且他们的猪肉成本高,价格自然较贵,很多人并不认可这种安全前提下的高价,所以竞争一直处于劣势。

在经历了长期的被动式添加新标准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今年出台。业内人士表示,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由谁来制定、怎样制定,制定后如何严格执行于日常的食品生产当中,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鸡肉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

鸡肉这类食品,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中,消费者处于最尾端,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时已经大大衰减。靠眼睛,只能看到颜色、光泽;靠嘴巴,只能尝到鲜度、口感。服用了禁药,鸡肉中残留的相关物质超标,消费者既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更多信息,只有通过“试错”来积累。但这一过程,存在风险,甚至是代价高昂。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在经济学中,这叫“柠檬市场”。买方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情况,因而不互信,使得交易成本变大,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和消失。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鸡场老板不会考虑消费者的想法,在监管缺失之时,会大胆使用违禁药品、超量投药以降低成本,整个市场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过程,损害消费者权益,降低社会福利。

加强对畜牧生产的监管,已经是个老话题,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不断被放到台面上讨论。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实行规模化生产,对鸡场的监管并不复杂。通过录像监控、突击检查、实地走访,都能发现问题。速生鸡事件中出现的编造养殖记录、花钱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从信息的角度看,速生鸡事件提出了食品安全领域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通过对全国43家地方政府网站的调研,发现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披露还不到七成。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各政府机构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安全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建立持续动态的监督检测信息披露制度?这些都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必须回答的问题。

目前的信任危机,多数是因为食品安全标准混乱、缺失和监管不到位,从而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目前的信任危机,多数是因为食品安全标准混乱、缺失和监管不到位,从而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以塑化剂为例,当酒鬼酒被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出塑化剂超标时,白酒行业的国家标准里并没有塑化剂指标。要证明其是否超标,只能依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但都不是为白酒行业量身定做的。正是因为无标准可言,才让一些白酒企业敢于添加或是选用含有塑化剂的低价运输存储设备。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水平的现状,今年六月份卫生部等部门印发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称,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标准间既有交叉重复、脱节,衔接协调程度不高的问题,又有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标龄较长,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等问题。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当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等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出现之后,各项监管才越发严格,新标准才开始添加。但是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往往难以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这次提出全面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全面清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其一,有标准可循,业内生产不规范的厂商将被淘汰,行业整体环境将好转;其二,有利于恢复或者增加消费者的信心,帮助食品行业稳定消费群体。但是标准制定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标准由谁来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等因素。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乳业新国标及时出台。但是这份新国标也饱受争议,有些人怀疑,这是一份被大企业绑架的标准,并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考虑问题。

对此,简爱华认为,除行业协会外,引入第三方共同制定标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以防出现另一个极端。另外,行业协会还要认清,自己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还起着辅助监管的责任。

不仅要在事后依法惩处不法者,更要在生产过程每个环节加强监控,强化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让公众可以追溯整个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现在的很多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走上规模化经营道路,可以说为监管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怕就怕,监管部门当“甩手掌柜”,检验检疫环节形同虚设,致使问题产品流向全国各地。这其中,有各地各部门的协调问题,也有发展经济是只图眼前,还是筹划长远的观念问题,不是查封几家养鸡场就够了。  

版权说明

凤凰网 宁波站专题 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鲁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