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导语:2014年1月7日清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逝世,享年107岁。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发唁电,对邵逸夫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据悉,邵逸夫先生的遗体将在今日火化。 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

解读“传奇人物”邵逸夫 关键词: 电影制片 娱业大王 慈善大家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详细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
邵逸夫自幼受英文敎育,中学时入美国人开办的“靑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暗生“娱乐心”。
但邵逸夫的电影生涯的直接影响人,还是他的大哥邵醉翁。
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惟把“笑舞台”“断当”,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笑舞台”一时颇受欢迎。
于是,邵醉翁也成立了电影公司,即“天一影片公司”
而邵逸夫,在天一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被大哥委以外埠发行的重任,并自学摄影、编剧等,甚至是自己担任导演,如1937年的《乡下佬探亲家》,就由邵逸夫编剧、导演,此外还有《珍珠塔》、《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等由邵逸夫担任摄影。年少时候的邵逸夫,就已经在哥哥的帮助下,在电影制作方面学习、崭露头角。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赶到了新加坡,协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经过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同时邵逸夫也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状态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
这部电影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影片成本1万元,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37年后,日寇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直至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他摩拳擦掌,决心大干一场,重振邵氏家业。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 宁波帮博物馆陈列的两本“笑舞台”账册,记录了邵氏的起步。这两本账册,为1927年时“笑舞台”所记的对外账目,是邵逸夫进军并引领娱乐业之事业历程的肇始。
五十年代后期,随着香港电影业竞争的激烈,而邵氏父子公司因为种种缘故显示出逐渐不如同期的国懋等电影制片公司时,邵逸夫从南洋回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的制片工作,也拉开了风云数十年的邵氏电影的序幕。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以50岁年纪为开辟事业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而后又花费近50万港元建立了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
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
紧接着,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观众简直为它着了魔。据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有位老太太居然连看了100多场。各种报刊争相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的影片。
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它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   邵逸夫入主TVB后出品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

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或澳门,两岸四地的多任领导人都曾表彰邵逸夫爵士对华人影视文化和华人社会的贡献。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对中国敎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敎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1月7日记者走进镇海勤勇村,探访邵逸夫旧居,现在管着旧居的主人正是邵逸夫的侄孙邵才源,77岁的邵才源告诉记者,他也当天早上刚刚得知他的叔父去世了。在旧居的一楼客厅已经摆上了祭奠邵逸夫先生的祭品、烛台、花圈。
在这座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旧居里,二楼是邵逸夫的房间,木床、书桌、柜子及书画构成了一个简单古朴的卧房,据邵才源介绍,在邵逸夫18岁那年返乡回宁波,曾在这个房间住过一个星期。
1987年4月17日,邵逸夫返乡,“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邵先生,”邵才源解释道:“我的爷爷和邵先生是兄弟,但是他早年就离开了宁波,所以我们并不熟识。”
在邵才源的印象里,邵逸夫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他回宁波用一口流利的宁波话与我们交流,丝毫没有生疏感,他最爱吃奉化芋艿、桂圆汤,都是宁波这边特有的菜。”邵才源回忆说:“那天他到我家喝了满满一碗桂圆汤,直夸桂圆汤好喝,说自己有50多年没喝了。”
邵逸夫对自己的家乡镇海非常思念,每年他都会派自己的外省姜廉清到老家来走走,问问乡亲们的生活,看看家里的老房子,还会带一些笋干、菜干、红薯干回香港吃。据邵才源说,在每年的圣诞节和春节,他都会给邵逸夫先生寄贺卡及信,邵先生也会给他回信说说自己的近况。
 

对于邵逸夫先生的记忆,宁波市侨办对外交流处处长张勇军恐怕是较多的了,他与邵逸夫先生一共有5次交流,跟邵老算是“老熟人”了,下面是他的回忆:
1991年,那时我还在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教书,我是教体育的。这一年5月16日,邵逸夫先生回宁波探亲。当时,他捐赠的逸夫教学楼奠基,邵逸夫先生捐建过许多项目,而亲自奠基的项目屈指可数。为表示欢迎,学校组织了一个临时机构,我就是负责人,我们连夜排了一个狮子舞。
那天,同行的有其夫人方逸华等十来人,当天上午,他们由香港乘专机直飞宁波,下午到我们学校了,邵逸夫先生和方逸华女士观看了我们的狮子舞后,都非常高兴,还和表演狮子舞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详细

得知邵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后,宁波帮博物馆便开始着手筹备关于邵逸夫先生的纪念活动。当天下午,宁波帮博物馆就在官网上推出了《星将永恒——缅怀宁波帮人士邵逸夫爵士》纪念文章,向世人推介邵逸夫先生的慈善精神。
说起邵逸夫先生,宁波帮博物馆馆长王辉还与其有过一次交流,那是在香港宁波同乡会45周年上,邵逸夫先生作为永久会长,也参加了。
“同乡会有一次‘春茗活动’,也就是喝下午茶,那时,邵老坐在轮椅上,身体还很健康,思路也很清晰,但他讲话并不多,他似乎习惯倾听。当时,我们就把宁波打算建一个宁波帮博物馆的事情跟他汇报了,他很开心,还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王辉说。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伟大号召发表30周年前,计划在宁波帮博物馆竖9尊铜像,其中一尊就是邵老先生,“小样都已经设计好,本想年后将小样带过去给老人家看看,没想到老先生就走了,真是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