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顶部通栏广告 end -->
 
泸州“伞王”毕六福:手艺是被父亲“打”出来的
2012年07月19日 16:15华西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毕六福制作油纸伞。

在上海世博会上,毕六福现场展示油纸伞制作工艺。

制伞最开始的步骤是选材,什么时候砍竹子,砍什么样的竹子都很有讲究。

传统的制伞技艺要经过101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有秘诀。

人物简介

毕六福

1957年生,四川泸州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被誉为中国“伞王”。

毕六福刚懂事时就跟在父母身边,看父亲做伞。1975年中学毕业后,毕六福下乡做了知青,1980年回到父母的单位——分水油纸伞厂工作。

他是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毕六福的伞在上世纪70年代就“留洋”去过美国,2008年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还去上海的世博会“逛”了一圈。

近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来到了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在场镇老街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幽深的庭院,跨过高高的门槛,桐油香味扑面而来,这里就是分水油纸伞传习所。

天井下,毕六福正叼着烟,打量着面前几把刚完工的油纸伞。他说,常常带着油纸伞在外面参加活动,很少有时间这样清闲地待在庭院里。

传承 耳濡目染从小学起

“一把好油纸伞,上面覆的纸的接头是看不见的,只是一般外行人看不来。”毕六福说,从小就看着父母制作油纸伞,在还没有力气把油纸伞完全撑开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和油纸伞打交道了。

说起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毕六福侃侃而谈,有一代宗师的范儿。他拿了一把还没有覆纸的伞架说,这制伞最开始的步骤就是选材。“什么时候砍竹子,砍什么样的竹子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立春前不能砍竹子,要不然会生虫,最好是八月十五后再砍。选竹子还得选‘撑展’的”。

康熙55年,毕六福的祖上从湖南迁到泸州扎根,开起了第一家油纸伞作坊,他们家就开始做起油纸伞。

传统的做伞工艺传到毕六福手上已经是第六代。毕六福刚懂事时就跟在父母身边,看父亲做伞。“记事开始,就看着父母做伞,刚开始帮着打下手,后来就跟着他们一起做。”

在众多师傅的指点下,他很快就学会了制伞的一些简单工序。母亲见他做得有模有样,也慢慢让他做了。

刚学艺的毕六福在做伞时,掌握不了力道轻重,力气太大会把伞面压破,力气轻了伞面就没有漂亮的造型,伞面上的凤凰姿态就不漂亮,没有神鸟的精气神。“传统的制伞要经过101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有秘诀,父亲看到我哪里做得不好,就会轻轻地打一下,我现在这点手艺是他‘打’出来的。”

坚守 在困境中苦苦支撑

毕六福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做了知青,1980年回到父母的单位——分水油纸伞厂。

上世纪80年代,油纸伞的生意就开始难做了。“以前油纸伞是生活的必需品,遮太阳、遮雨,大家都需要,80年代布伞开始大量生产了,取代了油纸伞的地位。”

1990年开始,伞厂里堆积起来的油纸伞卖不出去,油纸伞厂经济效益滑坡,面临着关门的艰难处境。

毕六福所在的油纸伞厂不少优秀师傅退休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传统手艺,开始到沿海打工。做油纸伞的人才开始出现了断层。“那个时候只能勉强地维持,总想不能让这门几百年的老手艺砸在自己手里。”

毕六福和厂里的骨干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把油纸伞厂带出困境,让这门传统手艺重新焕发生机。

后来,伞厂先成立了钢骨布伞车间,不久就倒闭了。接着,厂里又成立了蜂窝煤车间,选举毕六福当车间主任。

1996年,毕六福将伞厂承包了。此后4年,他把厂里的退休工人推荐到妻子开的蜂窝煤厂去担200个蜂窝煤以作每月的退休工资。

飞跃 成功申遗扭转局面

2005年12月,泸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检查验收之时,国检组成员曾前往泸州市方山风景区进行检查验收。

毕六福设计并制作的油纸伞,让国检组成员为之赞叹。正是这次偶遇,油纸伞独特的制作工艺,引起国检组成员的极大兴趣。临别前,国检组一行愉快地与其合影留念。

2006年春节期间,方山景区和云峰禅院举行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其中,油纸伞展出与广大游人共度春节,成为了那次活动的亮点。

要真正留住这把伞,还是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泸州市江阳区开始了为油纸伞申遗保护的“三级跳”。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3月,泸州市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

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

谈到现在油纸伞的销路问题,毕六福告诉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儿子已经把油纸伞搬上了网络,利用网络销售油纸伞。

毕六福的儿子一直对油纸伞有兴趣,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帮父亲。“现在油纸伞的销售不仅在国内,还有国外的团体也给我们下订单。下月,我们还有一批油纸伞要飞往英国呢。”

“伞王”心愿

传承绝技:看好儿子

在评上非遗继承人后,毕六福第一件事就是让在成都过着白领生活的儿子毕原绅辞职回家,跟着自己学习做伞。“这样好的手艺不能失传,他读过书,脑瓜子灵活,学东西快。”毕六福很看好自己这个小“徒弟”。

“我的任务就是传承。”这是55岁的毕六福向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有义务传承文化,弘扬传统,这也是历史赋予我的责任,是时代给予我的使命。”

为了将这种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毕六福还带了几个徒弟。毕六福选徒弟有自己的标准,“我不要求他学历有多高,但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心,年龄要30岁左右。”

近几年,毕六福带着油纸伞,走遍了全国,其中包括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四周期间,毕六福穿着一身白色的丝绸中山装,坐在宝钢大舞台四川非物质文化艺术展示厅里,精心制作他的油纸伞。

2010年11月24日,毕六福来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与台湾油纸伞传承人吴女士一起录制一期油纸伞的节目,节目里面两家人分别讲述自家油纸伞的起源,以及如何传承至今,未来的发展,并现场展示传统油纸伞制作。

今年年初,毕六福应邀参加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录制。

毕六福坦承自己很少看《天天向上》,但能够在年轻人中极有口碑的娱乐节目中亮相,毕六福还是很高兴。“让全国更多的年轻观众知道这门手艺,了解我们泸州的油纸伞工艺,这一趟去得值。”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逯望一实习记者潘峰何雪梅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逯望一 编辑:王瑾芸
城市资讯
各地要闻 城市趣闻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