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赚2000元还不够买化妆品的钱
  • 上班看人脸色不如回家看老妈脸色
  • 本科毕业后天天打游戏靠母亲做清洁工养着
  • 漂亮女孩有硬"杠杠"月薪低于3000元不干

跑了8年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新闻,记者每年都要看很多"新人"带着冲劲和些许生涩在招聘会上兜兜转转,期待而又有些迷茫地迎来第一份工作。这些年,也认识了不少毕业后"宅"在家里啃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宁波本地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小美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认识的"白富美",1988年出生,宁波人,家境优越。小美高考成绩不理想,于是,在国内上了一年的国际班,后来转到瑞士读工商管理,留学花费100多万元。2011年回国后,小美也花几个月时间找过工作,可工资只有2000元。【 详情 】

和小美的优渥家境不同,家住月湖旁的小丁出生在普通工薪家庭,毕业后,他也在家宅了两年多。记者是在今年年初的毕业生洽谈会上碰到他的,当时,他被妈妈"押"来找工作,转了一上午,他总觉得"不理想"。小丁学的是计算机,人有些腼腆,平时最大爱好就是打网络游戏。2010年大学毕业,小丁前后做过3份工作,最长的一份只做了5天。

"不想看人脸色。"这是小丁辞职的原因。他想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家看父母脸色"。没想到,父母非但"没有给脸色",反而对儿子的遭遇很同情。【 详情 】

在天封社区,26岁的小K本科毕业已经有两年了,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因病退每月拿着不到2000元的微薄工资。母亲也已经退休,平时靠接些清洁工的活,来维持全家的生活开销。可家庭的拮据并没有成为小K工作的动力。大学毕业后,小K就一直待业在家。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每天睡到日晒三竿才起床,然后就是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到下半夜。

有一次,社工看到他母亲啃着饭团去上班觉得非常心酸。在与小K聊天中,社工讲到了这个事,没想到小K的回答却让社工非常不可思议。【 详情 】

24岁的小M大专学历,人长得漂亮阳光。不过,从去年夏天毕业到今年10月份之前,她还没有工作过。小M想找一个固定的工作,但是有个硬指标——月薪要3000元以上。她说:"我同学有在酒店当服务员的,自己很想去,可我妈不愿让我去,说怕不安全。"所以,这么长时间,小M在家无所事事。

其实,小M家里的生活条件很普通,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因为觉得女儿漂亮,怕她找不好的工作吃亏了,所以她母亲总喜欢把她捂在家里。她妈妈总说,女儿在家从小没有吃过苦,也不能让她在外面受苦受累。【 详情 】

传统上人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毕业却不就业,他们被批为"啃老族",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母,"长大不成人"是这些人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

家长的默许容忍,孩子越"宅"越懒

年轻人不出去工作,原因有很多。比如,总体的就业形势,高校的专业设置,社会的舆论引导等等。可归根结底,毕业生和父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和这些毕业生接触时。【 详情 】

从岗位结构看,符合期望的工作难找

宁波市人才开发中心主任钱义林认为,目前宁波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都不算少,不过,从供求结构看,的确存在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期望过高,希望找到轻松、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 详情 】

眼高手低,是青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指出,"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大学毕业生中同样存在,这也是造成高学历人群失业的重要原因。我国城市中,35岁以下青年多为独生子女,被呵护着长大…【 详情 】

  • 影响社会稳定

    青年失业问题将给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无业青年不仅自身生活无法保障,而且影响社会稳定。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保障,导致对社会失望,就容易产生对社会的逆反情绪。在世界各国,青年的高失业率都伴随着突然升高的自杀率、犯罪率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安定。

  • 降低公众投资信心

    青年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镇青年失业,就意味着大大降低了教育的社会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本身的投资回报率。青年失业会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信心。

  • 危害青年自身

    失业的真正受害者还是青年自身,就业是青年融入社会的方式,而找不到工作会使青年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和对自身的怀疑及否定。失业时间越长,对失业青年造成的心理伤害就越大。长期的失业状态会弱化失业青年的就业意志和工作能力,并且影响其正常融入社会及适时发展。

  • 加重家庭负担

    此外,有学者指出青年长期失业要靠父母养活,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失业青年无经济来源,也就失去了生活独立能力,跟父母长期住在一起,家里会增加口角不说,老人的经济负担也增大了。

  • 损害持续到下一代

    美国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认为,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如果孩子目睹父母失业,会降低他们的视野,失业的损害将会持续到下一代,失业的父母容易培养没有太大野心的孩子。如果这个判断属实,那根深蒂固的跨代不平衡会愈加深刻,并最终危及国家未来的繁荣。

  • 中国家长:

    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子女的过度溺爱与保护,是中国家长的通病。在孩子的求职之路上,他们往往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些家长大都是"苦过的一代",对于子女的未来,他们有着更美好的憧憬,往往不愿再让他们的下一代品尝工作的艰辛。于是,在各大招聘会、就业咨询会的现场,总活跃着一群代替子女挑选工作、投递简历的爸爸妈妈。【 详情 】

  • 失业青年:

    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李克强总理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获得理想的职业、走到高的岗位往往也是从低层做起的。我并不想把"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做贵贱之分。但是,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可见,只有让失业青年放下身段,"脚先着地",认识自己,认清形势。【 详情 】

  • 责任教育:

    要教会年轻人独立负责的心态

    我们的教育有不少地方亟待反思。教育除了教给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人们独立的意志、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责任心。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语与做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一对好父母,更多的是要教会孩子怎样独立;在学校教育方面,空洞的理想主义。【 详情 】

  • 社会组织:

    引导和帮助失业青年走出困境

    在失业青年中,其实有大部分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帮助,走出家门,走到社会上工作的。26岁的小Z(化名)本科毕业后就一直在家打游戏。父母亲退休了,工资都比较低,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出去做清洁工。但小Z不仅不心疼母亲,反倒理直气壮地"啃老"。如何让小Z走出家门成了父母忧心的事儿。
    【 详情 】

青年就业矛盾凸显,正在成为宁波乃至全国就业问题“新常态”,这与国际劳工组织对于全球青年失业率2018年将升至12.8%的预测彼此呼应。失业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年轻人安于失业的状态。有专家建议,针对现在没有工作并且不想工作的青年,社会和家庭应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适应能力培训,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信心,帮助他们早日工作和独立;同时,对于还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应该提早进行独立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于社会和自我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走上社会时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源:现代金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