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们都说等我们死了,这个村子就会消失。所以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来开发这里。"走访王家山时,老人们总是反复地说着这句话。而这或许只是中国千千万万行将消失的自然村落的一个缩影。

初遇奉化市松岙镇淡溪村的王家山,是在2013年3月。彼时,由于村中维修水库,全村已经停水近2个月。在那个没有年轻人的村子里,近百名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只能沿着满是青苔的山路爬到半山腰挑水喝。一来一回便是1个多小时,走走停停,举步维艰。

在那个没有水泥路,也没有小卖部的村子里,老人们自给自足,看到村外来客,总是笑眼盈盈,临走时,一位83岁的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能不能帮个忙,下山的路太长,我们都只能拎着自家种的东西,徒步整整一天下山换生活用品。要是能有一班公交车就好了……

虽然停水问题一周后得到解决,但老人们孤单坐在自家门口的样子,却让人始终难以释怀,一别四年,也不知道下山难的问题,解决了没有……于是,2017年1月的一天,我们决定再次入山寻访那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村落。

在奉化的最东面,有镇名为松岙,镇中所有村庄几乎都散落于象山港边,唯独王家山村是个例外,完全隐于山中。沿下横公路蜿蜒入山,驱车需要20分钟左右。这条农村四级公路依旧同4年前一样,不宽,鲜有车辆往来。据说,光村子边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就有4棵,百年以上的树木更是比比皆是。

行至进村的拐弯处,原本六七米宽的道路突然缩窄了一半。听村中的老人说,此处山道外侧陡峭,内侧恰有6棵百年古树夹道。所以,在十多年前造路时,爱树的村民们坚持"山中成材的树木不能砍伐",要为树让道。

一入村,溪水潺潺映入眼帘。缘溪行,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恍惚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从群山环抱中,徐徐走出。

王家山的村民均姓王,百年间仅存的两户外姓人家,也在前几年迁出村外。据光绪《忠义乡志》记载:王家山,九龙山东南,王姓明时迁自镇海。由此可见这个村子至少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环顾四周,村居多是石块或青砖砌就,村巷依旧是苔痕满布的石蛋小径,几近坍塌的百年老屋鳞次栉比,红色的毛主席标语随处可见。时至今日,王家山依旧似被时光遗忘一般,还定格于那个女织男耕、桑麻满圃的旧梦。

忽然,一辆写有"松岙中心小学接送车"的大巴徐徐停于村前,车上下来三位提着菜背着米的老人。一问才知道,12月26日,第一班公共汽车终于开进了王家山。每天上午6点20分和10点都各有一班。

若一定要找出什么变化,或许就是村口古树下新造了给登山客稍作休憩的石桌石凳。因无人修缮,倒塌废弃的房屋,也比四年前多了许多,几乎已占整个村落的一半有余。

去的那天,细雨微蒙,山上温度很低。整个村庄荒凉而寂静。

但即便是这样一辆从学校临时抽调来的校车,也让老人觉得弥足珍贵。为此,他们还特意在村口的醒目位置贴上了庆祝的标语。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兴冲冲地告诉我们,"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王家山通上公交车,要是我老太婆也能坐上一趟,就好了……"原来,老人的妻子已故去多年,平日都是吃自己种的菜,至于其他食物和生活用品就只能自己拄着拐颤颤巍巍地下山去买。后来走不动了,就让别的村民帮忙带。

"我们这里啊,户数多,人少。随着大家年事渐高,这样的独居老人也是越来越多。"村人不禁唏嘘,曾经拥有200多户人家的繁华村落,如今仅剩四十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留守故土,其中不少还常被孩子接到城里住上些时日。村民卓大妈家的院子,四户人家也只剩他们孤零零的一户。如今的王家山,真是越来越安静了。

"他们都说等我们死了,这个村子就会消失。所以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人来开发这里。"走访中,几位80多岁的老人都反复提到这句话。再寻常不过的语气,却听得人心头一紧。

当得知笔者2013年因王家山水库维修就来过这里之后,老人们接下来的话,有些出人意料。"虽然水库已经修过了,但还是经常停水,每到夏天就会停上20多天,挑水喝的日子,我们都快习惯了。"

王家山水库位于王家山村落上方200米处,始建于1976年,由当时的村民肩挑背扛用土办法建造。奉化市松岙镇淡溪村村委会负责人王先生曾告诉笔者,2011年水库因年久失修已出现漏水情况,所以2013年进行了一次整体维修,由于期间降雨频繁,工程做做停停,这才有了故事开头的"近百位村民2个月来挑水度日"的情况。

本以为早在4年前就解决的问题,谁料却成了村民用水难的开始。"这水库先人初建时只是为我们王家山一个村子供水的,但水库改建后,为缓解山下用水难的问题,这里的水也被引到其他几个村去了。"现年81岁的王大爷告诉我们,自2013年以来,每到夏日用水紧张,村子里就会停水,而且一停短则半个月,长则20多天。水库的水泵也经常出现问题需要维修,停水也就更频繁了。

于是,笔者四年前看到的古稀老人沿着山路上下一个小时挑水喝的画面,就成了王家山每到夏天便会出现的场景。

久而久之,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用一个用来挑水的水桶。"有时候没办法了,只能到山下的子女家住上一段时间。但城里的日子,我们哪里住的惯。"一位现年78的村民坦言,自己在王家山已经住了一辈子了,日子再难,也想在这里落叶归根。

"我嫁到王家山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里山好水好村民人也和善,儿女事业有成,偶尔回来看看就成,我们是真的不想离开。"村民卓大妈育有两女一子,儿子女婿皆供职于军区。儿子更是已经官至少将。

或许是因为王家山人杰地灵,老人们的子女或是公务员或是大学教授,都很有出息。"村子看上去衰败了,但村里人不会衰败,他们只是挪了个地方,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