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革命英烈前赴后继:绍兴虎头山脚下的七位抗日先烈


来源:柯桥日报

原标题:革命英烈前赴后继 1941年4月17日,绍兴沦陷后刘民(右,中共党员)出任绍兴县代理县长,牺牲于1942年5月。 1939年5月,杨源(右,中共党员)时任中共绍兴县工委书记,唐友清(左,妻子

原标题:革命英烈前赴后继

1941年4月17日,绍兴沦陷后刘民(右,中共党员)出任绍兴县代理县长,牺牲于1942年5月。

1939年5月,杨源(右,中共党员)时任中共绍兴县工委书记,唐友清(左,妻子,中共党员)时任绍兴县政工队队员。

1983年5月14日,抗日老同志柴及(前排右三)、王行之(后排右二)与樊江公社宣传委员王祖涛、后堡大队党支部书记钱松友等合影于皋埠镇小南池村的朱、胡、叶、陈四烈士墓前。

柯桥区福全镇兴联村的虎头山脚下,矗立着一块“国民革命军无名英雄纪念碑”。

卢沟桥一声枪响,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序幕。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战胜利。岁月悠悠,弹指-挥间。七十年过去了,抚今追昔,有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为人民而长眠九泉。

刘民

参加革命前,曾先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常宁县教育科长兼合江高级小学校长、浙江省诸暨县政府秘书、诸暨县牌头区区长,以及安吉县抗日自卫团队副司令兼大队长并县府军事科长。曾带领队伍在安吉各地与日伪周旋。1939年初,在打入其部几位共产党人的影响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中共浙西特委批准为“特别党员”。后奉调去桐庐县政府工作。旋调浙西行署任视察。不久,又改任浙江省保安团政治部第一科中校科长,为共产党领导的浙西抗日武装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1940年5月,调绍兴县府工作,先后担任县府秘书兼政工指导室主任、教育科长、平水区区长等职。常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秘密协助中共绍兴县委开展工作,使全县抗日救亡运动发展迅速。1941年初。绍兴县沦陷后,代理县长职务,先后秘密委派一批中共党员到各区乡任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同年秋末,再次调任浙西行署荐任视察。同时秘密担任德清县新市中共地下联络站联络员。1941年4月,奉命赴海北沦陷区各县视察。当带领少数武装人员行经德清县新市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为掩护随行人员转移而弹尽被俘。被俘后,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屈服。5月5日惨遭杀害。1956年7月1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轶名)

虎头山脚下的七位抗日先烈

在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兴联村的虎头山脚下,矗立着一块“国民革命军无名英雄纪念碑”。7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血与火的抗日战斗。

秘密处决一日本向导

1942年,盘踞在萧绍一带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农历五月十三日,有一股日伪军到福全兴联村的王七墩、花井等自然村扫荡。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部分队伍也在此一带活动,其中有七位国民军战士,在巡逻中俘获了本地的一个日军向导,得知日军是从柯桥过项里向王七墩、花井方向扑来。为使日军失去眼线,国民军秘密处决了这个日军向导。日军闻讯,气急败坏地追到王七墩和花井村,并咿哩哇啦地大叫,意欲剿灭国民革命军。此时当地村民都关门闭户,躲藏在村边的山上。

日军报复残杀无辜群众

在王七墩村,村民王伯仁的老父亲已70多岁,因半身瘫痪而躺在家中,丧心病狂的日军把他抓住,强行扒去衣衫,用皮鞭揍,用开水灌,再用门板活活将老人压死,并残忍地抛尸河中,其状惨不忍睹。当时还有三位无辜的村民,顷刻之间也惨遭日军杀害。

日军在花井村搜索时,发现邵家弄里面有国民军留下的痕迹,却无法找到国民军战士的踪影,原来这七位抗日义士早已离开花井村多时了。日军扑了个空,气急败坏,为发泄兽性,竟惨无人道地放起大火。躲在山上的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村中烈焰腾空,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空,但又不敢下山扑救,只能含悲忍痛,任日军肆虐。那场大火将整个邵家弄烧成一片废墟,众多村民无家可归。

七位国民军战士奋勇抗击

当时国民革命军的七位战士正埋伏在花井与王七墩交界的虎头山战事掩体中,见此惨状,义愤填膺。无奈日伪人多势众,只得避其锋芒,强压怒火,寻找战机,然后出其不意地截杀日军。谁知日军异常狡猾,撤兵花井后,并没有向前靠近虎头山,只是派伪军远远地向虎头山方向喊话,诱称只要国民革命军交出杀死日军向导的“凶手”,就马上撤离。而此时日寇已在王七墩村口汪贵仁家的田沿边,朝虎头山方向,架起了数挺机枪,一旦发现国民军就猛烈扫射。但因为没有了向导,日军像没头苍蝇,东碰西撞,弄得晕头转向。派去虎头山打探的两个日本兵和一个伪军,都成了埋伏在山上的国民军战士的刀下鬼。不熟地形的日军,见虎头山那边毫无动静,想寻仇却找不到人,弄得进退两难。时近中午,日军僵持不下去了,只好怏怏撤兵。国民军见敌退是良好战机,立即乘机追杀。鬼子发现下山追击的国民军,立即返回原地。两军对垒在虎头山下,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各有伤亡,但终因寡不敌众,七位抗日英雄最后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而受到重创的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抬着十数具尸体,灰溜溜地滚回了老巢。

(孟元土董百根)

何云

何云,原名朱士翘,浙江绍兴上虞人,生于1904年。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复旦大学肄业,1929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九一八”后,愤然弃学回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加入反帝大同盟,编辑《中国记坛》杂志。1933年被国民党宪兵司令部逮捕入狱,投入南京陆军监狱,后与陶铸同被判为无期徒刑。“七七”亊变、国共合作后获释。岀狱后曾任南京《京陵日报》、武汉《新华日报》社长、总编等职。

1938年,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何云奉命创办了华北《新华日报》,并任社长兼总编。杨尚昆同志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华北新华日报在创办的时候,一切都是极不完整的,只有一台破烂的机器和一副5号铅字……在何云同志擘划下,三年来己成为华北唯一规模宏大的宣传机构……”华北《新华日报》以活生生的素材报道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战地新闻、军民英勇抗日浴血奋战的感人亊迹。揭露了日军惨无人道的“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暴行。成为敌后根据地的坚強宣传阵地,军民称该报是“华北抗战的向导”。

1942年5月28日,何云在日军对太行山的大扫荡中光荣牺牲,年仅38岁。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解放后,何云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徐敏)

本版图片资料由柯桥区档案局提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红珍:]

标签:虎头 绍兴 位抗日先烈

人参与 评论

热点聚焦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