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下海” 相望于创业江湖
宁波
宁波 > 正文

老记“下海” 相望于创业江湖

农业产业,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面朝黄土背朝天,浇粪除草骡马忙……

但你有没有想到这样的场面:万里冰封的北国,技术人员电脑鼠标轻轻一点,江南水乡的一处木耳基地,塑料大棚缓缓打开,温暖的阳光洒到晶莹剔透的木耳上,细细的水雾适时喷洒而出……

这座大棚,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一处高科技黑木耳产业基地,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祖师爷”阿里巴巴根据地的余杭,正绽开一朵新型农业中的奇葩。

老记者“下海”种木耳

1月5日,余杭区鸬鸟镇前庄村,记者见到了基地主人——一个在我眼中看起来“仙”气十足的林伟董事长。

前庄村位于海拔800米的天堂山南麓,这里茶园滴翠、竹木成荫,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时常云雾缭绕,山脚不远处一间民房就是林伟的住所。

马尾辫、开襟衫、老布鞋、脸上笑意盈盈,出行开着国产电动车,入室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日子,林伟若不报上身份,我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玩书画的艺术家,而不会与一个投资数千万的新型农业项目挂上钩。   

“在央视工作了近20年,是时候换一种生活方式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咱也出来看看吧……”说话嘎嘣脆,是林伟东北人性格的直接体现,这种个性也影响着他的工作、创业路。

1993年中央美院毕业,在从事了3年的网游开发工作后,林伟于1996年入职央视从事策划和导演工作,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1号这座不太起眼的建筑物,在当年全国媒体人眼里犹如图腾般存在,能进去上班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或许与自己敏锐的美术基因有关,林伟的才能在制作部得到最大化的释放,入职后,他迅速地由一个新人成长为制作中心骨干,并先后参与了《再说长江》、《1405-郑和下西洋》、《大唐西游记》、《扇舞丹青》等重大题材的策划、制作工作,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因在央视工作原因,林伟当年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高看一眼,每次回家探亲,家里总是人来客往,这期间既有朋友也有发稿需求的人。

“我喜欢纯粹的人际交往,机构带给你的光环犹如飘在空中的肥皂泡,看起光鲜实则一触即碎,华而不实……”

央视的平台给了林伟开阔眼界的机会,近20年的工作,林伟走南闯北、出国交流,他大量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最潮流的资讯,脑海里总能随时把握社会发展主流方向,虽然身在媒体,但他有着一颗暗藏的、伺机而动的创业野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桎梏逐渐显现,一些不安于现状、执着追求理想的央视“熟脸”纷纷离职创业,从早期的罗振宇、马东,到后来的赵普、崔永元、柴静、张泉灵、郎永淳、张羽……

隆隆前进的时代列车上,总会搭乘着一批时代的弄潮儿,这些央视名角儿舍弃令人艳羡的工作跻身创业大潮,看似风光实则并不轻松,资本市场不讲脸熟、不谈魅力,纯粹靠数据说话,这点林伟是有所体会的,因为他也搭上了这趟创业“高铁”。

2016年初,林伟选择离职创业,如果说进央视是他人生第一次腾飞的话,种植黑木耳则是他给自己定的事业起点极。

偶然“结缘”木耳大王

选择做木耳产业,偶然当中存在着必然。

准备离职创业时,本着“做熟不做生”的原则,他凭借一系列拿手作品,进一些知名4A广告公司、传媒集团并不难,包括他离职后不少传媒业老总都找他加盟,都被林伟一一婉拒。

前同事柴静做的深度调查栏目《穹顶之下》曾给林伟带来强大的震撼,片子中雾霾给人类生活、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至今让林伟念念不忘,这也让他很怀念小时候吃的东北山货。

而这,也是他不打算再从事传媒行业的原因:打造安全无污染农产品,让健康回归餐桌。为此他在不断寻找各种机会。

201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高科技农业论坛上,林伟认识了来自东北辽宁的“木耳大王”刘永昶。

刘永昶从1976年便开始从事黑木耳种植,1989年发明地栽黑木耳技术,改变了黑木耳必须在山上、林间种植的历史。1993年,该技术获得省优秀科技成果奖,次年又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在40多年的工作中,刘永昶同样获奖无数:1999年,荣获团中央、科技部颁发的《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2000年,获中国菌协授予《全国食用菌十佳优秀科技人才奖》,地栽黑木耳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佳优秀科技成果》;2003年,他发明的黑木耳液体制种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2006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产业化开发列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

英雄相见总会惺惺相惜,两个行业大咖的杭州“邂逅”,命中注定要“结缘”共事,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型农业项目在两人的亢奋交谈中诞生。

林伟的直觉是对的:连续10余年全国“两会”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注农业,且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是国家提倡的,食品健康已是举国关注的话题,资本市场一直对此觊觎许久,但好项目实在太欠缺了。

而刘永昶的技术恰好符合这个时代大背景,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毫不迟疑的,林伟在杭州注册了聚能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集能量活出精彩是林伟给公司的定位,寓意集聚天地之灵气,活出人生更多精彩,公司专门聚焦高科技黑木耳种植、深加工,见林伟做事如此麻利,刘永昶欣然应约,两人正式联手闯市场。

万事开头难,人有了、技术有了,做事业没钱不行,林伟又东奔西走拉投资,不厌其烦地反复听“你多长时间给我回本”、“投资回报率是多少”、“股转债的对赌协议怎么签”……

“一般人都认为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慢、靠天吃饭,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投资人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理解万岁……”林伟觉得,找投资的过程不亚于谈一场恋爱,靠的是缘分。

最终在2018年,林伟在浙江筹到了数千万的投资,他用刘永昶食用菌基地的黑木耳投入到系列产品的研发中。

木耳原液获得客户好评

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黑木耳始终是开胃菜的角色,常规吃法就是凉拌、做汤、烹炒,“其实黑木耳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富含的小分子肽,厨房里一通操作会破坏一些肽,我们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转化,生产木耳原液投放市场。”

做了许久的黑木耳产品,林伟在记者面前是专家级的存在。

“人体80%是水,20%是干物质。20%干物质中80%是蛋白质,80%蛋白质中80%是肽,因此,肽是细胞最基本的组成物质。”林伟对记者讲,他们用独特的生物转化技术,使自己生产的木耳原液富含24%的180Da小分子肽(Da,俗称道尔顿,是肽的质量单位,数字越小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在行业当中很少有机构能达到此类水平。

“产品名字我起的,包装是我设计的,海报、视频大多是一手操作。”在产品的包装问题上,林伟习惯亲自操刀,因为很多设计机构的方案入不了他的眼,他总觉得对方设计的东西太“飘”。

除了做木耳原液外,林伟还与刘永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陆续开发松露液、木耳泡菜、面膜等产品。

为了给消费者安全保障,林伟邀请瑞士SGS(世界最大的民间第三方从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鉴定的跨国公司)对产品进行技术检测,只有通过SGS检测的技术标准,他们才予以采纳并批量生产产品。同时,他们还请浙江省检验检疫局对生产过程全程跟踪监测,比如每盒木耳原液上都有一个专属检测码,消费者可以手机扫码查看官方检测批文,以确保每批次产品质量安全。

2019年8月份,在系列产品下线后,林伟又组建销售团队开始开拓市场。

“开始的时候很忐忑,不知道产品会不会被接受、质量会不会过关,那阵子晚上觉都睡不着。”林伟笑着说:“没想到市场反馈那么好,很多客户喝了我的木耳原液后都会复购,四个多月时间营业额达到800多万。”

销售比较顺畅的背后,是林伟、刘永昶对他们产品、技术的自信。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每月营业额都稳步上升。

全产业链开始布局

在系列产品初步试水成功后,林伟马上开始了他的下步计划:全产业链闭环运行。

“这涉及到黑木耳产业菌种培育、菌包生产、木耳种植、产品深加工、品牌包装、销售运营所有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林伟说,全产业链闭环运营可以完美把控各个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残超标等“问题”原材流入到他的产品体系中,确保每一个产品的纯天然、无污染。

“聚能活的理念就是让健康回归餐桌,我这样做就是对消费者安全的保证。”林伟是一个不会为了钱而苟活之人,这也是他为何找投资找了两年多的原因。

目前,林伟在鸬鸟镇前庄村的木耳基地已经建设完毕,大棚建材部分来自日本,采用高科技立体种植技术,占地更少,产品及效益更高,在今年开春后第一批木耳菌包将投入使用。

“我们还将在国内其他省市建设六个这样的大棚,全部采用远程遥控系统种植,技术人员在东北,可实现鼠标一点全国大棚联动。”

集约化生产,是林伟实现产业健康、安全的手段之一,投资不小但外人无法撼动他的初衷。

今年,林伟将在稳定现有市场基础、建设高科技大棚的同时,继续在深加工品类上下功夫,目前科研团队已将木耳休闲食品、饮料列入开发计划。

采访完毕已近午时,林伟夫人炖了东北特有的“小鸡炖蘑菇”招待记者,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讲,喷香的鸡肉辅以润滑可口的蘑菇,吃起来唇齿留香,下肚后回味悠长,令人恋恋不忘。

编后语:         

执拗的创业人

作为一名创业的文化人,林伟身上有着那个群体特有的执拗。

在残酷的资本市场,这份执拗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我想这影响应该是正向的。

林伟的执拗在于对品控的严苛,而这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反馈到消费者身上就是健康的保证,虽然现如今很多消费者是感性的,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产品孰优孰劣自己试用就清楚,纵使广告打得天花乱坠,最终还是靠品质说话,华而不实的东西最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因果有轮回,凡事冥冥中是有定数的。

但愿林伟能将这份执拗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也是他的聚能活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