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位于白沙路街道的华东轻纺城,是闻名全国的针织服装的产业平台。在长三角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湾新区规划获批、浙江万亩千亿产业新平台打造、宁波市“246”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和慈溪市“123”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华东轻纺城及其轻纺行业何去何从?需要我们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以及新理论,作一个深入思考。
一、必须客观评价华东轻纺城及其周边轻纺产业历史地位
地位一:华东轻纺城及轻纺产业为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市主动顺应发展潮流,打破思想和制度藩篱,大胆放水养鱼,实施“四个轮子一起转”和全民创业,现代制造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壮大,使慈溪市一跃成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祥地,继而跻身百强县市前列。而白沙路街道更是一马当先,成为中国著名的针织服装之乡!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纺纱、织布、制衣等轻纺加工业在白沙路等地起步并迅速发展壮大。顶峰时期,仅白沙路辖区内就有各类轻纺企业及家庭作坊超8000 家,轻纺业年产值曾占当地工业总量的90%以上。“白沙衣裳销全国,全国钞票流河角” ,这句顺口溜是其时白沙路针织服装行业盛况的真实写照。
华东轻纺城作为轻纺行业的产业平台,自2000年开始分期建设,2008年基本完成,总占地630.5亩、标准厂房30.38㎡,入驻小微企业219家,先后被命名为宁波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浙江省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园和第三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在华东轻纺城的辐射带动下,慈溪市轻纺产业牢牢占据了国内的领军地位。
地位二:轻纺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民生行业,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
民生行业的一个特征,是为全国人民搞福利。据市轻纺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 年慈溪市轻纺核心产业规模分别为:全市加弹年产量约180 万吨,年产值约180 亿元,产能位列全国第一;针织坯布年产量约145 万吨,年产值约285 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以童装为主的针织服装年产值约4 亿件,位列全国第二。如果这一产业彻底关停淘汰,我们身上的衣服价格会大幅上升。
民生行业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地方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轻纺城的个体经营户长期以来实行固定税额或包税制,其税收贡献式微。2018年,219 家企业共纳税272.64 万元,全域亩均税收仅0.43 万元。不过税收贡献虽然很小,但其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轻纺城及周边区域相关从业人员仍有万余人。这些人没有吃国家低保,自谋职业、自食其力,为政府减了负,为自己增了收,为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藏富于民,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稳定器。
二、制造业是华东轻纺城区块必须坚持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前湾新区规划红线图可知,白沙路街道将近五分之二的土地划归前湾新区。在前湾新区与慈溪、余姚的财权事权关系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关于华东轻纺城及其轻纺产业何去何从的争论却已浮出水面。其中比较看好的一个观点是:彻底关停淘汰轻纺产业,加快土地出让,全部开发搞房地产或商贸服务业。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轻纺城区块还要不要制造业?
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来探讨。换句话说,如果不搞制造业,我们可以搞些什么?
首先,是搞房地产?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分税制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房地产一直是一个比较受各方青睐的行业,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是,慈溪的房价相对还是比较理性的。这几年,与周边的杭州湾新区相比,房价一直上不去。为什么上不去?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们的城市能级相对不高,人气不足,导致房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如,北上广深的楼盘全世界的人在买,杭州的全国在买;而慈溪市区的,各乡镇的人在买;慈溪乡镇的,边远村的人在买。自己人在买卖,房价是很难上去的。如果,我们再搞几个楼盘,开发商不一定能赚到钱,而现有几个未售罄的楼盘,房价也会打下去。一旦房价下跌幅度过大,就可能引发未售罄开发商破产、土地无法出让等新问题。
其次,是商贸服务业?有一个现象必须重视。近年来,慈溪市引进和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商业综合体。先是宗汉的保利投用,一开始比较兴盛,而去年10月环创中心的爱琴海开业后,那里的流量便急剧减少。后来又有了城南的吾悦广场,爱琴海的流量就大幅减少。这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实业集聚人气、支撑收入,就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没有消费能力,商贸服务业是很难拉起来的。
第三,是IT或软件产业?慈溪市先有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后有环创中心,都是发展这两个产业的好平台。但是,事实上,环创中心现在体量大的IT或软件产业企业凤毛麟角,智慧谷的情况可能还要差一些。为什么?因为这一业态找不到应用场景,也就是下游客户找不到。就科技型企业来说,慈溪市2018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当年新认定40家、重新认定25家,包括杭州湾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40家),另有其它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理论上,这些企业都是IT和软件企业的主要客户。但是总数太少了,业务总量难以吸引企业和人才来慈溪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发展制造业仍是慈溪和白沙路街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发展好制造业才能集聚足够的人气,也只有制造业才能提升消费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智能产业是华东轻纺城区块腾笼换鸟的主要方向
2008年以来,白沙路街道成为慈溪主城新城建设的主阵地。华东轻纺城区块,西有环创中心和新城河区块,北接科教园区、森林公园和商品市场物流园区,南抵城市主轴三北大街和慈溪市最大人才公寓梅林苑,东靠逍林车城和麦德龙。
在这样一个“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区块,这里的土地和厂房等空间是中心城区发展制造业最稀缺的依托资源。未来几年,这里的人口集聚度也将越来越高。如果仍然发展低产出、低效能的制造业,不仅是对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制造业呢?位于轻纺城的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下称智能产业园),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总占地183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13万㎡、研发办公用房7万㎡。2018年6月挂牌为宁波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10月份正式投用,目标打造慈溪市第一个智能产业专业平台。开园以来,智能产业园以加速器为主要定位,兼有孵化器功能,在市委、市政府及各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招商引智、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截止目前,智能产业园已累计完成企业(机构)注册35家,正常生产经营24家、总使用面积约8万㎡。项目覆盖基于智慧安防技术的终端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博太科)、基于AI技术的婴儿车研发制造(阿柚科技)、基于人脸识别的高铁智能闸机(中国通号供应商隆诚轨道)、智能环境电器(沁园创始人叶建荣的爱科特);分别为净水行业(奥特曼)、轴承行业(培力新)提供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和专用设备定制项目。申报宁波市3315和泛3315项目各1个,立项慈溪市“上林英才”项目6个,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宁波市首台套项目1个。月度进规企业2家。
此外,还有德商独资的中德品牌发展有限公司、密封件大数据平台(中密新材料)、对接小米的专业平台(魔凡智能)等。目前,该项目已与华为成都研究院对接,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如能进入华为,很有希望在短期内快速爆发。
智能产业园虽然开园仅2年,但是在发展智能制造和智能产业方面已经可圈可点。引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
华东轻纺城区块,现有现成的标准厂房空间1323.5亩,除了智能产业园的183亩,还有政府经营的华东轻纺城标准厂房630.5亩(容积率0.8)、智能产业园东侧原华泰半导体厂区510亩(容积率0.33),容积率极低,土地的利用空间巨大。考虑到轻纺行业仍是一个重要的民生产业,只能堵疏结合。一方面对现有的空间进行改造,提高容积率,把区块内的轻纺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块发展,在安全生产、环保、劳动用工和税收上予以规范,允许其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尽量腾出更多空间筑巢引凤,发展智能产业。
四、建设产业新城是华东轻纺城区块二次腾飞的必然选择
今年5月21日,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全省首批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对象名单出炉。代表浙江“顶配版”产业发展平台,“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是指面向重量级未来产业、万亩空间左右、千亿元以上产出的产业平台,被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大湾区十大标志工程之一。此后,宁波市和慈溪市又分别提出了“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和慈溪市“123”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浙江产业平台发展有其独特的历程:从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到近年来的特色小镇,都是浙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平台。而如今的“万亩千亿”产业新平台,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体制机制上更胜一筹。与以往各类平台空间布局较分散、主导产业较多元的特点相比,新产业平台在地理上更集中、主导产业聚焦更高端、管理体制更灵活,更有利于将优质资源汇聚到优质产业上,最终形成新动能。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是新型城市镇化的重要路径。而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则是一个符合浙江新产业平台发展方向的“迷你版”新产业平台,其实质是一个产城融合体。
在功能设施上,实现了“小城”配置。目前,智能产业园配建的中餐厅(1300㎡)、健身房(1300㎡)、高管公寓(33套共2000㎡)均已经开放,1000个床位的宿舍楼已投入运行。这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小城”配置,与单家独户分散开办的企业相比,入驻企业通过共享这些公共配套资源,既节约了空间,又节省了投入和精力。
在企业层面上,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智能产业园依托设在园区的政府联络办,会同园区管理团队开展精准服务。政府联络办由街道1名班子成员分管,1名街道经发办人员、2名市重点项目挂职干部常驻服务,市经信、人才、科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以及10余家中介在工商注册、项目申报、安全环保等方面开展业务指导和专项服务。
在金融支撑上,享受到更优质的产品。7月份开始,市农村商业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宁波银行慈溪中心区支行结合自身资源和业务优势,主动与园区开展产融战略合作,针对入驻企业的需求,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其中,市农商银行给予园区总额5亿元的信用贷款授信,单家企业最高信用授信500万元,利率仅为基准利率上浮10%,目前已办理4家。此外,慈溪工投也与园区战略合作,正在共同组建一支亿元规模的智能产业引导基金,对园区优质入驻项目进行战略投资。
在产学结合上,开展了更深度的合作。智能产业园的投资主体慈星股份,向宁波大学教育发展基金捐赠2000万元,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在园区共同开设慈星智能产业学院(本科班)。学院实施“2+2”教学模式,课程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前两年集中授课,后两年到慈星股份实习,通过双向选择可实现在慈星股份就业。
在政策支持上,实施了专项扶持。去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支持入驻智能制造企业。今年开始,白沙路街道和慈星股份也分别拿100万元、500万元配套支持。
智能产业园的实践,为华东轻纺城区块未来改造提升积累了成功经验。我们应通过新城建设,改造低效区块,腾出发展空间,引导轻纺城区块产城融合,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打造一个“千亩百亿”智能产业新城。
五、关于轻纺城区块规划建设产业新城的几点设想和思考
在规划空间布局上,形成组团发展格局。
产业新城规划总面积4.03平方公里,拟覆盖区块:西临新城河板块,北靠前湾新区,南临329国道,东与逍林镇隔江而望。总体设想为“两园三区”。“两园”:即智能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三区”:即住宅商业区、农居生活配套区和校地融合生活区。构想的产业新城,以智能产业园为示范,引进培育和发展智能产业(装备、AI);以服务轻纺产业为方向,培育发展智能织造装备、功能性新材料智能制备产业;以科教园区为创新资源,发展智能新产业。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四大功能要求。
宜居宜业新城。目标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标杆(示范)区。立足于做强做大智能产业,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城市功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智能发展。
智慧产业新城。打造核心主导产业:依托慈星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引进发展智能装备、AI产业为重点的智能产业核心区。改造提升轻纺产业:依托华东轻纺城,通过低效土地改造提升,引导产业向智能织造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并为智能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建设创新孵化园区:依托宁大科技学院和中科院两平台,为产业孵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生产生活生态链集成新城。围绕生产、生活两大主题,集成两大生态链,充分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题。围绕智能产业,集成创新、设计、制造、销售、物流、品牌等核心要素,构筑全产业生态链;围绕品质生活,集成健康、安全、教育、住房、医疗、文化、生态等核心要素,构筑生命生态链。最终建成工作在新城、生活在新城,住在新城、乐在新城,寓创新、品牌、制造、健康、生态、住宅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政产学研融合新城。产,有以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为核心的智能产业园区;学,有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慈星智能产业学院;研,有中科院两大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地理区位、物理空间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推动产学研融合互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努力把新城建设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示范新城,创新发展的活力之城。
在开发思路上,实施三大重构。
空间重构。按容积率2.5的标准改造提升华东轻纺城,先设置启动区块,解决现有企业的规范安置问题,其余空间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发展高端智能制造。
业态重构。首先,智能产业园做示范。这里共有183亩土地、20万㎡物理空间,按照加速器定位,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智能制造项目以及相关业态,既是示范,又是“育秧”、兼有“育种”,未来做大了在轻纺城就近大规模产业化。其次,引进培育智能业态。在抓好智能产业园示范发展的同时,轻纺城腾笼换鸟,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新项目、新业态。第三,轻纺产业主要做好改造提升文章。主要向智能制造、功能性材料提升。其实质是转型发展,因为项目和业态都要适应都市经济的要求。
环境重构。围绕宜居宜业改善环境和生态,完善生活和功能配套,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商住区块建设;加快新城南侧及东北侧城中村梳理式改造,整体提升人居环境;综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使现有村庄“换装进城”,满足居民对新城生活的需求。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