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纪念碑)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史料陈列馆、纪念碑位于慈溪市掌起镇古窑浦村,2009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6月被市委公布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海上门户”史料陈列馆和纪念碑兴建于2007年3月,建设面积320平方米。陈列馆展出图片百余幅,配有翔实的文字介绍,并配置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南渡、北撤时乘坐的渔船模型、海防大队队长张大鹏的办公桌实物。纪念碑名由原省委书记薛驹题写。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浙东相继沦陷,日军封锁镇海港,控制沪杭甬铁路、公路和海上航线。新四军积极开辟新的海上生命线,从苏北、浦东送来的武器、物资和人员主要在慈北古窑浦登陆。古窑浦作为浙东一带海上出入的一个主要通道,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海上门户。
(陈列馆内景一角)
1941年6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地方部队五支四大南渡浙东,随后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在姚北相公殿以西伏击从庵东出扰的日军,毙伤各8人,迫使残敌弃尸溃逃。6月25日,日军又窜到相公殿骚扰,五支四大、宗德三大再次伏击,敌狼狈逃回庵东。而后,部队与地方党建立横的关系。
7月下旬,五支四大领导人蔡群帆在慈北古窑浦建立第一个部队办事处,并派一个区队(排)留驻古窑浦,保卫办事处和开辟海上交通,展开税收、情报、联络、民运和统战工作。9月后又成立总办事处。在办事处领导下,民运同志成立抗日组织,发动群众从事各种形式的斗争。古窑浦成为新四军的后方基地之一。
1942年6月下旬,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谭启龙和淞沪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大队长张席珍等率领五支一大100多人从浦东马勒港出发,经一夜航行进抵古窑浦。不日,中共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也到达三北。他们与中共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会合,成立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谭启龙任书记。与宁属特派员王文祥等人取得联系,传达华中局关于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接上与浙东地方党组织的关系。
(“浙东第一船”模型)
7月,苏北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一师派何克希等人在古窑浦登陆,在鸣鹤宓家埭与谭启龙等齐集,先后成立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浙江纵队海防大队以古窑浦为重要据点,扼守渡口,对敌斗争。1943年春节后至1944年8月,华中局、军部和一师陆续调遣重要干部赴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人都是经海防大队的运输船载至古窑浦登陆的。这300多位领导和骨干,在根据地的党、军、政、财、文等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国民党反动当局不承认浙东新四军流血牺牲、抗击日军的铁的事实,不承认中共浙东地方组织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并视之为“奸党奸匪”,必欲消灭而后快,妄图挑起内战。因此,从日本投降到浙东新四军北撤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国共两党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9月19日,党中央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日,周恩来在重庆谈判中提出,新四军将从包括浙江在内的8个省区的根据地撤退。9月20日,华中局转发党中央当日电令:“浙东、苏南、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浙东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立即全部撤退,留下秘密工作及少数秘密武器(留作民枪存在)。”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纪念碑史料陈列馆)
9月22日,华中局电示浙东区党委,就北撤工作具体安排作出6条指示。浙东区党委接到党中央和华中局指示后,立即召开党委会研究贯彻意见。会后,各委员分头落实区党委决议,主要任务是迅速调集渡海船只,赴各地传达贯彻会议精神。9月23日,在谭启龙主持下,在上虞丰惠镇召开部队和地方主要干部会议,传达上级党指示。
9月25日,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即率部队和机关人员向三北移动。9月底,谭启龙、刘亨云、张翼翔、黄知真率领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党政干部约5000人,在古窑浦的渡口陆续北撤。古窑浦村民全力支持部队的行动,谭启龙在下船前宣读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在这篇饱蘸离别泪水的告别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新四军广大指导员对浙东人民极其深厚的感情,充溢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
从9月30日起,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党政机关及地方武装、地方工作人员约1.5万余人,分批从慈北古窑浦至姚北临山一线渡过杭州湾北撤。最后一批为慈镇县党政军人员和三北特务营,于l0月7日北渡。11月3日,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区党委、浙东行署等党政干部,经过将近1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胜利抵达苏中根据地东台,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