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13位!宁波综合竞争力超过澳门青岛
宁波
宁波 > 热点资讯 > 正文

全国第13位!宁波综合竞争力超过澳门青岛

全国第13位!宁波综合竞争力超过澳门青岛

2020年,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中国的城市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动?近年来“北雁南飞”的趋势,又是否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劲草迎疾风:中国的城市与楼市》(下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的城市依次为:杭州、成都、宁波、佛山、澳门、长沙、青岛、常州、东莞、郑州。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相较去年报告公布的排名,前二十强中下降较多的是东莞从第10名下降到第19名,天津从第16名下降到第46名。报告指出,相对于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而言,在前二十强中杭州、宁波、郑州上升幅度最大。其中杭州由2015年的第18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11名,宁波由第19名上升到第13名,郑州由第25名上升到第20名,进入20强以内。

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南强北弱”的趋势比去年更加突出,整个北方中除了北京排名上升1名超过广州以外几乎没有太大亮点,京津冀的十几个城市之中也只有3个排名上升。与之相对的是,南方城市中杭州、宁波等上升都很快。

“南强北弱”格局更加强化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详细评价了中国两岸四地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及其它九个分项竞争力。今年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8次年度报告,首次将中国和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并轨,因此方法略有完善。

报告指出,综合经济竞争力依旧呈现“南强北弱”状态,南方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北方,并且南方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要低于北方。具体而言在前10强城市中北方仅有北京1个城市,前20强中仅有北京、青岛、郑州3个城市,前50强中仅有北京、青岛、郑州、西安、济南、烟台、太原、天津、东营9个城市。

经济竞争力区域呈现“东升西稳,南升北降”。北方的130个城市中有78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占60%,有52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处于上升状态,占40%,并且下降的幅度要显著高于上升的幅度,78个经济竞争力下降城市的排名平均降幅高达38名,而52个经济竞争力上升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仅为13名,这也导致总体而言北方城市平均降低17名。从南方城市来看,在161个南方城市中,仅有27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有134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状态,占比高达83%。从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城市经济竞争力“南升北降”,总体排名平均上升3.5名,中部城市经济竞争力普遍上升,总体排名平均上升15.5名,东北城市经济竞争力普遍下降,总体排名平均下降50.8名,西部城市经济竞争力有升有降,总体平均上升1.9名。总体而言,经济竞争力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升西稳,南升北降”。

全国第13位!宁波综合竞争力超过澳门青岛

北方衰退正在向南方扩散

“南强北弱”的趋势在四线城市分布格局中亦有显示。除了一线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均较为靠前外,二线城市经济竞争力差异较大且处于分化阶段。北方的二线中心城市均处于下降状态,西部的重庆下降幅度较大,下降了10名,成都则上升了3名,中部的长沙也下降了2名。从分布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和中部中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均较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强二线城市已经形成“恒强恒升”格局。

而从城市群角度来看则更为明显: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五的城市群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与此前排名相比,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太原城市群的平均排名均处于降低状态,其中辽中南城市群相比5年前所有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均在降低,平均降低了78名,甚至城市群中心城市大连和沈阳均分别降低了46名和65名。而京津冀城市群,除了北京、廊坊和衡水三个城市以外,其它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也均在降低。

报告观察到,北方经济竞争力衰退正在向南方扩散。北方省市只有山东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较强,北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衰退已经由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扩散到河北、山东,目前正向着河南逼近,大有扩散到南方的趋势,徐州的经济竞争力处于降低状态,北方衰退正在向南方扩大。

除了经济竞争力外,可持续竞争力也同样反映了南北差异。2020年中国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南京、青岛、武汉。从可持续竞争力核心指标人才密度来看,南升北降格局已定,东南地区前10强城市近5年来排名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人才密度以及人才增量均处于中国领先地位。

全国第13位!宁波综合竞争力超过澳门青岛

“四大支柱”支撑城镇化中国

研究认为,人口转移、全球分工、制度创新和空间聚集四要素耦合与轮动创造了城镇化中国奇迹。而未来,新需求力量、新交互力量、新空间力量和新产出力量四大引擎将驱动城镇化中国,聪明的城镇化人口、数字的城镇化产业、智慧的城镇化更新和星云的城镇化空间四大要素将绘制城镇化中国的新美景。

未来,长寿化和知识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大学生与农民工分别是增量和存量城镇化的主体并在区际间双向梯度转移和流动、城镇化人口的职住与公共服务趋向一体化聚合等因素将逐步带来聪明的城镇化人口。产业发展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新型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将广泛兴起和繁荣、国内分工将逐步清晰、经济空间格局将重塑、产业链将重新布局等因素将会带来数字的城镇化产业。城市从规模扩展转向密度提升、从开发建设转向智慧化更新改造、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将会带来智慧的城镇化更新。而城市体系逐步演化为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城区、小城镇等多层嵌套的城镇体系又会形成星云的城镇化地区。

对此,研究提出了以教育、居住、治理、城市体系“四大支柱”支撑城镇化中国的新对策和建议。应当以教育为核心,建立城镇化中国的产业保障体系;以居住为抓手,补齐城镇化中国的公共产品体系;以城市体系支撑,重塑城镇化中国的空间体系;以治理为保障,建设城镇化中国的社会秩序,最终以此作为四大支柱支撑城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