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宁波前童姑娘发掘传承《诗经》里的美好颜色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宁波前童姑娘发掘传承《诗经》里的美好颜色

12月20日,宁海前童古镇一处农家小院内,前童姑娘童雪汀正和团队成员尤婷婷一起忙着印染棉布。浸泡苏木、浸湿面料、染色、氧化、清洗、再染色……一个个环节做下来,童雪汀白皙的双手已被苏木水染成了绛红色,“我这手要么是蓝的,要么是红的,五颜六色,很少有白的时候。”童雪汀自嘲道。

清淡的草药味在空气中飘荡,让不少游客循味而来,惊叹于这项传统技艺的同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

“植物染是浙东地区传统印染技术,我想把它好好发掘传承下去。”可能是在上海待久了的缘故,童雪汀的宁海话中更多带着几份吴侬软语,听起来不再那么石骨铁硬,如同其秀美的外在一般。

18岁那年,童雪汀告别家乡独闯上海滩,通过设计、销售时装,在上海创出一片天地。身在上海,童雪汀却一直牵挂着故土,放不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前童,因为在这里,她收获了回忆满满的童年。

“小时候外婆给我一团毛线,让我织自己喜欢的东西,毛线织完了,就拆开重新织。”就这样,那个躲在稻草垛下织毛衣的小姑娘渐渐长大,其骨子里对针线活有着深深的眷恋。

2019年4月,童雪汀告别生活多年的上海,回到家乡投身文化产业,继续自己喜欢的针线活儿。童雪汀的童年记忆中,外婆会选取一些植物根茎萃取颜色后,将素色的棉布染出缤纷的色彩,让家里人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而这就是植物染技艺。

植物染又称草木染,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用最质朴永恒的方式,记载了植物染最为浪漫的一笔。周朝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称为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浙东地区,植物染曾广泛被百姓应用于衣衫、石榴裙、围兜等衣物之上,染料萃取于板蓝根、桑葚、凤仙花、石榴皮、栀子、荷叶等常见的植物,天然健康环保。

童雪汀决心将植物染技艺发掘传承下去,她查阅资料、请教老艺人,在试验摸索中前行。童雪汀介绍说,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受温度、环境和布料材质影响,最后在布料上所呈现的色彩都会不同,这都要凭借经验来把控。

近两年的历练,如今童雪汀已熟练掌握植物染的奥秘,成为圈内达人,有时云南、贵州等地的植物染爱好者也要向其讨教经验,其工作室成为前童小学学生体验传统印染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们了解、传承家乡的传统非遗技艺。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前不久,童雪汀被宁海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定为宁海县民间人才5星乡建艺术家。

经过两三个小时、各道工序的洗礼后,一件面料染色完毕,童雪汀将它悬挂晾晒起来。冬日暖阳下,晾晒的各色布料在风儿的吹拂下轻轻摆动,袅袅间如同江南女子摆动的衣衫,在江南的古镇上演化出诗意的瞬间。

20201220ZPJ_8027.jpg

童雪汀将染好的布料晾起来。(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7850.jpg

植物原料有的要捣碎。(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7883.jpg

制作过程中,不少游客前来观看。(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7964.jpg

童雪汀的手被染成了绛色,几天都洗不掉。(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7934.jpg

一件布料即将染色成功,童雪汀十分开心。(12月20日摄)

20201027ZPJ_0792.jpg

童雪汀在进行植物扎染。(10月27日摄)

20201027ZPJ_0814.jpg

童雪汀在晾晒扎染的围巾。(10月27日摄)

20201027ZPJ_0705.jpg

染好的布料可以用来做刺绣。(10月27日摄)

20201027ZPJ_0847.jpg

童雪汀制作的部分传统服饰。(10月27日摄)

20201027ZPJ_0536.jpg

身着植物染旗袍的童雪汀和朋友,成为前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月27日摄)

20201220ZPJ_8056.jpg

童雪汀和朋友一起创作的前童主题植物染作品。(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7953.jpg

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染布料,吸引了游客视线。(12月20日摄)

20201220ZPJ_8176.jpg

凭借出色的创作,童雪汀获得了许多荣誉。(12月20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