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宁波城市交通治堵交上这样的答卷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2020年,宁波城市交通治堵交上这样的答卷

2020年,是交通治堵“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畅通交通示范省”建设的关键之年。这一年里,宁波克服了疫情对交通出行带来的影响,居民们的出行品质也迈上新台阶:轨道4号线开通,三官堂大桥通车,疫情期间公交、地铁免费乘坐……

2020年,宁波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让我们一一来回顾。

BY1R2175.jpg

刘波 摄影

城市整体交通出行状况良好

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疫情导致小汽车出行需求增加的新情况下,宁波着力实施公交优先,持续推动绿色出行和文明出行,提升交通运行指数实时监测平台,基本实现每2分钟对主城区主要路段进行路况扫描,实时掌握车速和拥堵指数。中心城区全年拥堵指数均值为2.4,总体上处于基本畅通状态。早晚高峰中度拥堵里程比例分别为7.8%和8.7%;严重拥堵里程比例分别为2.9%和3.5%,均同比下降。

根据百度地图慧眼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宁波位居第72位,在全国的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宁波是唯一拥堵排名在50以外的城市。同期,宁波交通的健康指数保持在66.5%,在同类城市中位居第2。

BY1R8711.jpg

刘波 摄影

公共交通:让出行品质更高

2020年,也是我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最长的一年。随着轨道交通4号线(慈城至东钱湖)开通后,市民花40分钟就可以从慈城带着热腾腾的年糕到东钱湖赏景,主城区西北至东南向新增了一条快速客运走廊。加上之前开通的鄞奉线和2号线二期首通段,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达到155公里,实现市六区全方位覆盖和网络化运营,日均客流量上升到70余万人次。轨道交通呈现网络化布局。此外,宁波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刚刚获批,为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3条轨道线的开通,我市通过新建公交站点及P+R停车场、移位既有公交站点、增设换乘指示牌等措施,加大轨道与公交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公交接驳线路46条、新增14条,开通运行36条微公交线路,加快无缝换乘,重点服务好地铁换乘及社区、学校客流出行;新建和改造162个公交停靠站,其中港湾式停靠站130个;新增更新476辆新能源公交车辆;新增公交电子站牌100个。目前,市区133个公交站点共安装了145块电子站牌,实时提供停靠公交车到达位置、站距等动态信息,智慧出行已是市民出行的常态。

公交地铁的交汇.png

通讯员 邵建荣供图

基础设施建设:让通行更顺畅

伴随着机场快速路南延的通车,奉化区、鄞南片区纳入中心城区“30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了“两横两纵”快速路主骨架,快速路成环组网。

2020年,我市建成机场快速路南延工程,续建环城南路西延(薛家南路-高桥环镇北路)、西洪大桥及接线、世纪大道快速路(东明路-永乐路),新开工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东钱湖段)。新增庙洪路、云飞路等主干路城市道路43.8公里,同步完善相关地块配套支路;新增改造城市道路14.8公里,建成2条联网路。

过江通道建设再发力。三官堂大桥和中兴大桥(首通段)通车,甬江过江通道形成“七桥两隧”布局,对缓解跨江交通瓶颈、推动甬江两岸联动发展作用重大。

新建绿道140公里。共建成176.7公里,涵盖滨水、路侧、园地等地段,全市总里程突破1300公里,形成“开门见绿,出门有道”的新格局。

2020年,我市新增停车位26107个,建成琴桥西、段塘学校等公共停车场,新增公共停车位3481个。有320余家停车场,共计10万余个泊位信息接入高德地图并上线使用,为市民提供快捷、精细的停车服务。

目前,宁波主城区共有1万余个道路停车位实行收费管理;在8条道路上设置潮汐车位202个,解决部分周边老旧小区夜间停车需求;在4所学校周边试点设置限时停车位110个,为解决学校周边停车问题提供管理模型;在28个农贸市场周边设置收费停车位1462个。

公交.jpg

通讯员 邵建荣 供图

去年4月上线运行的“甬城泊车”APP,平台用户数已达93万余个,覆盖1.1万余个公共停车场泊位及1.9万个道路泊位信息,开通“先离场、后支付”及无感支付功能,投用后道路泊位平均日周转率提升至6.6(其中江北区、东部新城、余姚市、镇海区周转率突破8.0),实现了收费、空车位等信息的统一监管、分析和使用。

夜幕下的公交车.jpg

通讯员 邵建荣 供图

来源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