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联动,医护康复融合!宁波九院被国家卫健委表扬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站内

医疗资源联动,医护康复融合!宁波九院被国家卫健委表扬

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对近3年来,在推进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医院、科室和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宁波市第九医院手足外科在“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改善医疗服务举措项目中榜上有名。

连续医疗的创新在哪?近日,记者来到宁波市第九医院,从一位98岁高龄的手术患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医疗资源上下联动

记者来到病房时,正值手足外科陈启旺主任在给一位98岁的术后患者王阿婆查房。相比其他医院的查房,陈启旺主任查房时候,除了医生,还有护士和康复治疗师。

医生、护士、康复师三者融合查房,正是宁波九院连续医疗的一个创新。

据了解,2020年11月底,王阿婆因左侧股骨粗隆骨折送到医院,98岁高龄,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老人身体消瘦,中度贫血,手术做与不做,无论对家属还是医生,都将冒极大的风险。

陈启旺告诉记者,医院麻醉科、ICU、呼吸科、神经内科、泌尿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制订了充分的手术方案。仅用时30多分钟,就为阿婆成功地实施了股骨粗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

98岁高龄老人的成功手术,堪称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宁波九院医疗资源上下联动的成功尝试。作为江北区的重点学科,宁波九院骨科与上海华山医院骨科有着紧密联系。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足踝外科马昕教授的工作室和手外科徐雷教授的工作室相继落户该院手足外科,每月一次到宁波九院坐诊、手术、教学查房,还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宁波九院手足外科团队每月一次赴华山医院参加查房、手术等学习,业务技能水平得以提升。

2020年,宁波九院手足外科医生下乡义诊,发现一脚趾严重畸形的村民,5个脚趾几乎重叠在一起,行走非常困难。这些年,该患者跑了好多医院,都不敢收治。

当天,义诊医生就带着患者来到医院,拍片后传给上海教授远程会诊。明确诊断后,两地医生对接,制订了手术方案。两个星期后,上海宁波两地专家联手,对患者双脚做了矫形手术。年近六旬的他出院那天,激动得像个孩子:“快60年,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

医护康复的三者融合

医疗资源的上下联动,提升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医疗理念。医、护、康复三者的融合,也正是宁波九院推出的,旨在促进患者快速全面康复的连续医疗服务实践。

陈启旺主任在给98岁王阿婆查房时,跟在后面的护士和康复师都需要汇报前一天的护理和康复情况,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陈主任向记者介绍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医疗、护理和康复三者融合,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责任护士跟医查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时掌握患者动态,护理服务更精准。康复治疗师参与病人的治疗、评定和康复,早期即可介入,通过术后镇痛,让患者在病床上就可进行肌肉主被动收缩,开展循序渐进式的康复活动,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和心理的双重恢复。

记者现场看到,阿婆腿上套着一特殊设备,护士长孙海霞介绍,患者目前正在用空气压力治疗仪做理疗,利用分段式施压,加速肢体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康复医生说,患者目前正进行双足的踝泵运动,每次15—20分钟,每天做2次。另外,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对阿婆的患肢进行直腿抬高,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为后续患者的站立和步行做准备。

出院后的随访跟踪连续医疗

目前,阿婆即将出院,宁波九院已经同阿婆所在的江北区孔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对接,将她的病历情况转到了该中心。这是宁波九院医疗资源上下联动,实现连续医疗服务的又一模式。

近年来,宁波市第九医院与江北区的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原有的“医联体”基础上组成了“医共体”,九院医生定期下社区去坐诊,解决新患者的疑难病例,完成老患者的后期诊疗,实现上转患者享受优质医疗,下转患者指导康复锻炼及就近完成复诊,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同时,配合上出院患者的随访,利用电话、上门服务、坐诊等多种形式,与社区家庭医生一起,对辖区内出院患者的复查及康复进行指导。

来源:甬派APP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