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郑时梅:为"小门"赋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更有为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市人大代表郑时梅:为"小门"赋能,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更有为

微信图片_20210222145226.jpg市人大代表郑时梅(倪寅初摄)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所有人印象深刻:公共安全事件会给群众根本利益、社会稳定大局带来严重威胁。而在抗疫中,作为城市细胞和基石的社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公共安全事件联防联控的第一线。

看到“小门”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暴露出来的不足,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社区一线的市人大代表郑时梅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建设的建议》。

她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网格覆盖的排查体系、层级指挥的应对体系等建设,网格员开展日常的隐患排查处置工作,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已有显著增强,但仍不足之处,表现在自主能力、专业能力、统筹能力、保障能力和指挥能力的不足。

因此,郑时梅建议,要从多个方面为社区赋能,提升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面向社区居民的安全和消防能力建设,对全域居民(包括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消防、应急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通过数字信息化手段为社区工作者赋能,加快构建智慧社区。

“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对事件的起因、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涉及人员的动态状况实行全面数据化,从而构建起及时的信息监控、合理的判断和处理机制,精准地做好防控工作。”郑时梅说。此外,她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深化部门协作,实现基础数据和基层治理平台数据的实时无缝对接。

既要提升“智理”的手段,也要夯实“治理”的基础,郑时梅认为,要为社区“松绑减负”,腾出精力转换服务角色,提升社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同时,加强社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培育公共安全理念在社区的实践,加快建设现代群防群治工作所急需的对话沟通机制,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以及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