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擅长写景诗而著称于世,成为盛唐时代田园山水诗派的领袖。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融为一体。苏轼在《书摩洁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王维把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诗画有机地结合,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即所谓“诗以有画境称善,画以有诗意为上”。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典范。
王维像
(一)
绘画艺术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对王维山水诗有着直接影响的姐妹艺术中首先应数是绘画。王维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非常器重绘画,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这说明他把绘画看成是每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艺术素养。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理论是讲求立意和形神兼备,强调在写形的同时要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精神气韵、意境和诗意。传统绘画的美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心通达”,即:任何文学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离不开传统美学的原则,离不开民族这块土地。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及“迁想妙得”。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晚唐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还有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这些画学的不朽名言,无不要求把反映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和表现思想情感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核心,这种美学思想又直接与中国诗歌中的形象思维戚戚相关。王维因为有很高的绘画造诣,所以他在吟诗时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绘画的美学理论渗透到山水诗中,从而形成了“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例如:五绝《山中》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分明是环境色,而不是雨水或露水,它怎能“湿”人衣呢?这就是一种绘画的写意手法。山路中翠绿的环境色映洒在人的身上,犹如被濛濛细雨湿透了似的,这是一种借喻或联想的写意手法。看起来“湿人衣”是属“感觉”而不是“视觉”,很难入画,但若把湿字理解成“映”字或“染”字,便不难入画了。
《古刹空翠》 陈承豹作
传统山水画创作中,为了营造意境,往往会运用“虚实”,“静动”、“黑白”、“藏露”等矛盾对立统一的绘画艺术手法,这些手法恰恰与诗歌中运用的“含蓄”、“联想”去创造意境的方法又是一致的。所以,王维在创造诗歌的意境美时,就会很自然地吸收并发挥了虚实、静动、藏露、黑白等绘画手法。例如:他在田园诗《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的“独坐”、“幽篁”、“不知”、“明月”这些词是静的、虚的、藏的,而“弹琴”、“长啸”、“相照”则是动的、实的,露的。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高雅绝俗的境界,从而营造出清幽闲适的田园诗意境。
《王维诗意图》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更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典范。他常常通过画家独有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抓住描写对象在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异常形态,写出了许多具有形式美和造型美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浩瀚无际的沙漠和冲天直上的狼烟,纵横交错,给人以壮丽之感;曲折延伸的黄河与瑰丽浑圆的落日,互为映衬,给人以妩媚之美。壮丽与妩媚构成了一幅“千古壮观”(王国维语)的立体画图,从而使诗和画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王维诗意图》 陈承豹作
在处理空间透视的形式美上,中国传统山水画向有“三远”之说,即:深远、高远、平远。王维的《终南山》正是采用山水画俯视的深远法描写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用夸张的散点透视法勾勒出雄伟的太乙山脉逶迤相连直到海边,给人有一种辽阔之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缭绕,汇集如海,青雾茫茫,若有若无,给人有一种虚幻之美;“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诗人登高中锋,纵目四望,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又给人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浩瀚之势。
(二)
诗歌艺术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的山水画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中、晚唐,诗人王维始创了“水墨山水画”,以墨色变化来代替之前的青绿着色。王维山水画的真迹世已无存,流传至今的只是一件摹本石印和几件托名之作,如:《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王维江干雪意图》等。在诸多摹本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王维山水画作品的精神气质——诗韵。例如:《辋川图》,画面采取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略向下俯视,使得屋舍完全呈现在观者面前。画面以亭台楼榭组成的别墅为中心,然后向外展开。别墅古朴端庄,绿荫掩映,处于群山的环抱之中。因为有墙廊围绕,形似车辋,故名辋川。别墅里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用细笔和重彩描绘得细致入微,表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在别墅外,一条小河从门旁流过,船中乘坐三两人物,儒冠羽衣,意态潇然,闲适相聚,奕棋饮酒,投壶流觞。
山石多勾斫,少皴擦,染赭色后在石的受光面罩以石青、石绿,凝重而艳丽。可以明显地看出早期山水画稚拙和图式化的倾向,但从构图、神韵、意境、诗意等方面,已是五代山水画的前奏。唐代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评价《辋川图》说:“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辋川图》共绘辋川20景,王维在创作此图时,为辋川20景各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共40首,并集为《辋川集》。由此足可佐证,王维应是“以诗入画”、“以书题画”的开先河者,所以也自然是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
《辋川图》局部 唐 王维
后世常见的《雪溪图》,画家笔下所展现的画面是:一场大雪之后,山野凝白,残柳参差,溪水滉滉映出一片寒意。数家农舍临水而筑,野渡无人,孤舟自横。整幅画面呈现出清幽孤寂,萧疏淡远的意境,很能引人入胜,这正是“画中有诗”的体现,正是诗歌艺术对王维山水画的影响。明代画家董其昌对王维的山水画作了高度的评价:“画中诗惟右丞得之,兼之者自古寥寥。”充分肯定了王维的山水画具有“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
《雪溪图》 唐 王维
《雪溪图》 局部
(三)
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渊源比较
若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绘画史加以比较,诗歌艺术的成熟时期应该要早于山水画艺术,诗歌的渊源和成就姑且不谈,仅就田园山水诗中的情、景、理统一的美学理论,早在晋代便已形成,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它的美学理论为山水画的意境理论和散点透视理论奠定了基础。例如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就是创造无我的意境美,他不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十分清晰地表达了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极具画面感和意境美。
正因为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影响,才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到了盛唐就有了显著的突破,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田园诗的鼻祖王维,王维以诗促画,以诗入画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从而又成为文人画之宗。明人莫是龙说:“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画说》)。董其昌亦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画禅室随笔》)
所谓文人画,就其本质特征来说,即文学趣味突出,形似与神似,写实与写意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尽力追求“画中有诗”。这种文人画对诗意的追求又反过来促使山水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江山雪霁图》 唐 王维(仿)
综上所述,王维的“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已较为明确。其实,在王维田园山水诗总的艺术成就中,还有“随类赋彩”、“上开下合”、“打破时空”、“禅理”、“音乐”等,对王维的诗画也起到了融合作用。王维在山水诗和山水画的作品中,能把情、景、理交融起来,尤其是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后世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和王维山水画的“画中有诗”这一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犹如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将在中国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宝库中永放光芒!
陈承豹
注:此文曾刊载于《美术报》2003年5月10日20版
2000年8月3日
于甬上高塘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