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日湖畔的莲桥街商业文化街区位于宁波城区天封塔南侧,东靠小沙泥街住宅小区,南至灵桥路,西临解放南路,北至大沙泥街,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宁波历史街区之一。作为日湖文化溯源地,这里曾有荷叶田田、古塔倒影婆娑的美景,是宁波最具江南风韵的地方。
相关起源
“莲桥”街名的起源是因为街的西端有座采莲桥,位置就在如今莲桥街与解放路相连接的地方。《鄞县通志》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横河头。”可以想象它当年之窄,是一条连“巷”也称不上的小路。到光绪《鄞县志》,则称三角地横街之一。老街两边挨挨挤挤的全是老宅人家,白墙黛瓦,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大户人家,庭院深深,马头墙一重又一重,仿佛明清古风近在咫尺,伸手可及。水畔高低错落的屋檐,如烟雨长廊,似梦幻水乡。
清《宁郡地舆图》局部
19世纪70年代时的南门水月桥
采莲桥下 千年日湖时光
讲到莲桥街,离不开日湖,它与日湖相依相伴上千年,离别只是距今70年前的事。
1000多年前,唐刺史黄晟以镇明路为中轴线,拆明州的“明”字命名城南二湖,东为阳称“日湖”,西为阴称“月湖”。日湖原在城内东南,源自大皎经鄞江由前塘河入南水关,汇于日湖。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描绘到“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
日湖
清代文人倪象占所作《鄮南杂句》中写道:“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七级穿。西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可见日湖与莲桥街、天封塔紧密相连。
水月桥下,舟楫繁忙;日湖之上,天封塔倒影婆娑;采莲桥下,荷叶田田轻舟过;延庆古寺,钟声悠远;远处天穹之下,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勾勒出数十幢江南院落。由此可知,当时宁波城内的日湖、莲桥街一带是最精致、最江南的地方。
日湖一隅
据史料考证,盛时,日湖的范围东近狮子街,南为甬水门城墙,西至现解放路西侧,并有众多河流、港湾与日湖沟通。到了北宋中期,日湖淤塞日益严重,湖面缩小,没有得到整治。宋元时期,日湖的主湖面是今解放路与开明街之间的三角地,继承自历史上平桥河与天封塔西河的汇聚空间。到了清代,日湖最后的主湖面是今长春大厦东侧让无数司机崩溃的五岔路口,继承自历史上南水关东河、平桥河、白龙庙河、岳庙西河汇聚的空间。上世纪中期日湖因年久淤没被填为平地,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1929年《宁波市全图》日湖一带
《武岭蒋氏宗谱》附图中民国时期的日月湖水系
日湖遗址碑
望着遗留在莲桥街与南大路交叉口的“日湖遗址”碑,我们只能想象旧时城内湖中有水,水上生莲,莲上架桥的画面。
一塔两寺 佛教文化鼎盛
1870年天封塔
日湖论面积要远小于城西的月湖,但在当时日湖周边却是宁波寺院道观最为集中的地方,香火旺盛。其中延庆寺和临近的观宗寺就一起建于日湖的莲心岛上。
始建于五代后周的延庆寺,在北宋时成为天台宗的中兴道场。时至今日,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延庆寺,也是浙江省古大殿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
庆元府城内大小二湖丈尺图
延庆寺 1961年公布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 摄于1992年3月
其后,在延庆寺西北角,僧人介然法师开建观宗十六讲堂(相当于佛学院),就是观宗寺的前身。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高僧谛闲法师将馆堂独立出来,称“观宗讲寺”。
观宗寺 摄于1992年3月
修葺一新的观宗寺大殿
因为“一塔两寺”的名声,莲桥老街成为很多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元末书法家吴志淳曾在此以八分书法作千字文,由杨理学刻石以传;明末的“南湖诗社”曾在这里集会,吟诗论文;清代康熙初年,浙东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在这里开设“证人讲会”,使之成为学术重地。
寻常巷陌 成就莲桥传奇
莲桥第历史街区
今天的莲桥第历史街区,作为古日湖边上重要的街巷,富有诗情画意。多条传统街巷和20多处历史建筑遗存构成莲桥街地块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整个街区以唐宋时期“一塔两寺”宗教文化遗存为核心,拥有一大批明清以来格局与风貌完整的望族宅第与毛衙街、牌楼巷、五台巷、塔前街、白龙巷、小沙泥街等小街小巷,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留存下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成就今日的莲桥传奇。
姚宅建于民国,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系屠呦呦舅父姚庆三先生故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儿时曾在此度过。
姚宅
毛衙街毛宅位于毛衙街14号,是建于晚清的一幢深宅大院,前后两进,建筑规模大气,雕刻精致,是比较典型的清代民居,现毛衙街即以此宅主人姓毛而命名。据说其祖上是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功臣的毛彬。其孙子毛达齐,于公元1400年前后迁居宁波。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毛家出了14名五品武官。
毛家大院
士大夫第位于毛衙街19号,清晚期建筑,分前后两进。大门朝东,开在两进之间。两进间天井有两道墙,用月洞门相通,还有一扇砖雕窗。
士大夫第
卢氏支祠,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的清代建筑,采用浙江地区特有的梁架结构;在五架梁之上支花斗,分别与成双使用的对子梁的下端相交。柱的上端为蝴蝶木,下悬垂花篮状挂斗。祠内前廊两侧的山墙各有一石碑,碑额有双龙戏珠雕饰。甬上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定居于此,卢氏支祠为卢氏一分支的祠堂,卢氏后裔较有名气的为藏书楼“抱经楼卢址”。
卢氏支祠
孙传哲故居位于塔前街24号,清代建筑,原为藏书楼,名曰“蜗居庐”,是甬城为数不多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孙氏后裔将藏书分别捐献给天一阁和宁波大学。孙传哲(1915-1995年),系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大师,新中国第一套特种邮票《国徽》等都在他的画笔下诞生。
正在整修的孙传哲故居
李镜第故居为民国时期建筑,该宅原主人李镜第先生是宁波帮中名声显赫的“小港李家”第二十八代高字辈世祖,曾做过满清官员,后弃官从商参加了辛亥革命。他捐资兴办效实中学并亲自担任校董会主席,并斥资在上海开设书店。李镜第先生和他三代祖孙中的不少名人都曾在这幢“李家大院”里生活过。
李家大院
南湖袁氏宅位于南湖。南湖是日湖的别称。南湖袁氏,系南宋“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后裔,属甬上望族。宋末元初的宁海籍史学家胡三省曾寓居袁家数年,埋头注释《资治通鉴》,窖藏于袁宅中。现存建筑系袁氏后裔于清末所建,主人曾为钱庄老板。原位于毛家巷6号,现迁建于牌楼巷15号,仍保留了原有建筑格局和风貌,为宁波清末民初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南湖袁氏宅
杨氏宗祠系晚清为纪念明吏部尚书杨守阯而建。祠分前后二进,保存尚完整。杨守阯(1436-1512),明代官员,鄞县人,字维立,号碧川,杨自惩次子。曾任《大明会典》副总裁,人称杨太史。成化十四年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从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翰林院。由于长兄杨守陈、从第杨守随、杨守隅,侄杨茂元均为进士出身、系出同门,故有“一门五进士”之谓。
杨氏宗祠
莲桥撷影 黄友平摄
如今的莲桥第历史街区,在保留马头墙、木雕窗的同时,也加入了青砖与红砖等元素,增添了些许中西合璧韵味。这里被定位为人文艺术院落街区,分布着历史文化展示、魅力主题商业、文化特色零售、企业品牌推广等业态格局。闲暇之时不如约上三五好友,到这旧时宁波最为精致、江南的地方品茶、听琴、挥笔、畅谈,来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来源:宁波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