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宁波的冰厂根,这是甬江岸上的独特城市记忆!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站内

老宁波的冰厂根,这是甬江岸上的独特城市记忆!

“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这是清鄞县人李邺嗣对浙东一带冰厂出产的天然冰作用的写照。冰厂,这一已经淡出现代人生活、逐渐被人遗忘的事物,曾经是甬江两岸和宁波各地海岸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图片

图片

江海边的冰厂

老宁波的冰厂兴盛于清代,浙东一带渔业发达,但那时候腌制的海鲜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饮食需要,冰鲜的鱼虾更受欢迎,因此,在没有制冰设备的时候,宁波人夏天用冰就来自“冰厂”,这是一种用人工方法围成的将冬冰贮藏起来以备夏用的设施。

图片

19世纪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宁波冰窖

到了民国时期,宁波的冰厂俯拾皆是,而鄞州的冰厂最为发达,“万亩冰田”已成规模。民国二十四年的《鄞县通志》记载:“梅墟一带沿江十里之地,冰厂栉比而立,自和丰纱厂以东至镇海方向,鼎盛时,常有数千座冰厂。”《中国实业志•浙江省卷》中说,当时浙江贮存天然冰的冰厂,除杭州有数家以外,几乎全集中在浙东一带。其中,“以鄞县为最发达,鄞东之冰厂跟,旧式藏冰之厂,所在皆是。”

图片

宁波天然冰厂及稻田整理后之情形

解放后,宁波的冰源主要还是来自旧时的冰厂,甬江两岸和北仑的江南、小港、新碶、大榭等沿海地区,冰厂林立,季节性地从事天然冰贮藏,挑运的农民数以万计。宁波江厦街码头不仅是海洋捕捞渔货的集散地,也是冰贩的活跃场所。

夏日渔场旺发季节,从海上捕捞满载而归的渔船,卸完鱼货后,就会来到冰厂购买冰鲜用的冰块。因渔船出海急,天气又热,所以出冰争分夺秒十分紧张。尤其是晚上,冰厂挑冰上船,吊灯笼、打火把,人来人往,场景蔚为壮观。

图片

早期捕捞场景

图片

停泊甬江中的宁波冰鲜船

入冬时,人们将二三十亩大的冰田分成小块后灌满水,待冰田结满了冰,许多人便出去赚外快——挑冰,5分钱一担,来补贴家用。他们在尺把长的竹子顶端绑上木榔头,俗称“冰榔头",将冰与田塍相连的四周敲开,将冰块敲碎后,再用冰篰,将冰一筐筐挑进冰厂,一层层码好。这样的挑冰、贮冰活动,一个冬季要进行多次,待冰全部存足后,再在冰层顶部铺上厚厚的稻草,起到保温效果。每年“出冰”时节,是“冰厂主”和“冰农”的节日,人们会在夏日晒谷场搭上戏台,喊上戏班子,为大半年的辛苦劳动进行庆贺。

图片

早期拉冰场面

图片

早期采冰场面

1932年,随着灵桥西堍宁波冷藏公司的开业,宁波开启了机器冰库新纪元,传统冰厂业渐渐走向没落。后又因气候变暖及三江口渔港消失等原因,宁波最后一座冰厂也于1983年宣告停业。曾绵延数百里的宁波冰厂群终于被收进了历史文件夹,仅留下冰厂路、冰厂跟林家、中塘厂塘等地名提示着它们的曾经存在。

图片

图片

如今的冰厂跟

运河悠悠,在出海口留下了一个叫作“冰厂跟”的遗址,标志着这段历史印记。

在甬江公园中,不远处的一个建筑,“冰厂跟”三个大字格外显眼。进去数步,眼前一亮。人字屋顶的稻草屋檐,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想起旧时那甬江边一座座像金字塔一样的草棚厂房,这是“冰厂跟”文化寻忆区,那四四方方的屋子,墙壁是由仿古砖块垒成,屋顶上还盖有仿造的棕色茅草,试图还原着昔日的老宁波冰厂。

图片

图片

当下的冰厂跟,几间草木房,不再是储冰的地方,而是文化展馆和阅览室。在冰文化展厅中穿过长廊,观宁波水文化的百年流变。展厅内《六月冰舞,撼天动地水之洗礼》的主题陈列系统的介绍了宁波的冰文化与冰厂跟的故事。

图片

冰厂跟的阅览室,是阅读分享、吟诵、研讨的文学场所。应该说,与旧时冰厂跟功能相去甚远。但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沐着江风,在谈书论道之余,追溯城市的历史记忆,却是非常美好的事。

图片

甬江水仍在缓缓地流淌,多少兴盛一时的事物,有些都湮没在历史的河流里。而多少新的创意,又在不停产生。运河悠悠,“冰厂跟”的前世今生,见证了昔日黄土文明与近代海洋文明的交替更迭,也见证了一个商业气息颇浓的城市的文化蜕变。冰厂跟,独特的“城市记忆”不会消失。

来源:宁波档案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