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城有着六座城门,位于老城最南部的,是一座水路并开的城门——长春门。护城河在长春门前与南塘河汇流,经南水关入城,流入日、月两湖。
长春门
1914年宁波城乡地图中的护城河、城门与日、月湖
月湖旧影
原在城南的日湖
南下北上的漕运、官船往往经南塘河进出甬城,加上在官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驻留,遂使南郊路成为商铺、书院、坛庙林立的繁华之地。民国时期统计南塘河上有18班航船开往宁波各个水路,每艘船经过都有乘客上下,是宁波最原始的公共交通。
南塘河上的航船
南门外沿河民居和船只
沿南塘河依次设店立铺,建居构屋,形成了长约1000米的南郊路。作为目前老市区唯一一条濒河历史街区,南郊路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南门四辅崇阶坊和远处的长春门城楼
城门周边稠人广众,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集市,如在宁波东门——灵桥门内外码头贸易繁华,车水马龙。而宁波以南门三市、南郊路为中心的南门内外则是商品的集散地,是市民采买各种日用的城乡集市。这片集市被称为“南门三市”,每逢市集日,来自城南四乡的舟楫,满载本地的土特产来此进行贸易。“三市”是当时城内最繁华的集市,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关于城厢乡风礼俗有这般描述:“南门有三市,西门有八市。三市多竹木畜类,有事之家率于此以购鸡鹅鸭;八市则多蔬菜行,盖皆由余姚及鄞西乡而来也,船舶争集,人民杂遝,夹道商铺,鳞次栉比,一如江东。”还形成了“鹅场跟”“牛市”这样的专有地名。
南门牛市
宁波城南业兴人旺,还有南门袁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据《袁氏族谱》记载,南门袁氏族祖袁毂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历知邵武军,通判杭州,处州知府,官至朝奉大夫。晚年迁居四明。他的曾孙袁燮被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之一。1909年出生在袁家大院里的袁牧之,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袁牧之
袁牧之故居
城南有这样的文化家族,整个社会也是文气氤氲,办学积极。袁氏家族就曾创办过自己的“袁氏崇志小学”。
袁氏崇志小学
澄怀学堂,南郊路小学前身
城南的香火也同样旺盛,长春门一带曾有延庆寺、观宗寺、宝云寺,都是天台宗的经法讲坛,对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影响较大,是明末“南湖诗社”的聚集地,黄宗羲也曾在此开设“证人讲会”。在长春门外还原有崇法寺,佛教十七祖法智大师在此坐关而逝,遂有祖关之名。
延庆寺
观宗寺
供奉关公的关帝庙
南塘河的水荡漾而去,荡开了岁月,也荡出了一方烟火。城南的青砖黛瓦,亭台楼阁记录着宁波人悠然自得的生活记忆。
19世纪早期城南街道
20世纪早期三支街
19世纪南门民居
19世纪南门水月桥
甬水桥旧照
2009年南塘老街启动拆迁,政府重新规划南塘河一带街区,以往那个充满市井气息的南郊地区成为了宁波时尚休闲的新地标。走在南塘老街,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曾经的甬水桥、河边的埠头、袁氏老宅,这里依旧是宁波最热闹的集市之一,但焕然一新的街市、老商铺内开设的咖啡馆,贩卖的现代工艺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城南文化新旧交融,这里既是传统的宁波,也是现代的宁波。
甬水桥
戏台
八角亭
南塘老街的重建复原了当时“南门三市,一河一街”的格局。
时光流逝,斑驳的老街随着岁月的洗涤,神韵犹在却焕然一新,沿路的青瓦地砖,都成了南塘悠悠岁月的见证者,而这里的老街故事依旧深藏于每一位宁波人的心底。
来源:宁波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