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拍摄的“儿童救亡歌剧团全体团员合影”,现收藏于宁海县档案馆。
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拍摄于1938年7月6日。照片中的题字“儿童救亡歌剧团全体团员合影”古朴厚重,24名少年朝气蓬勃,或坐,或站,帅气洒脱,自信昂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小年纪的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行列中。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队。
1938年春,时任观澜小学校长邬荣茸发起璜溪口“三八读书社”,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在此基础上,璜溪口小学教师徐孝慰,与当时同为中共宁海地下党员的谢时春齐心携手,组织了“儿童救亡歌剧团”。徐孝慰借用传统曲调编排了越剧唱腔的《亡国恨》、绍剧唱腔的《奴隶魂》、京剧唱腔的《战南苑》和《渔家泪》等抗战歌曲。
这个歌剧团成员均是小学应届毕业生,他们人小志气高,意志强。当时经济十分困难,很多时候连饭也吃不到,即便是食不果腹,他们也坚持到各地四处演出。大家高唱抗战歌曲,编绘抗日漫画,积极书写抗战标语。虽然生活十分艰苦,有时甚至饥肠辘辘,但在演出时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歌剧团激昂地演出,不断鼓舞着人们的奋斗情绪,激励着民众的抗战热情。所到之处,在原本泛着抗战浪花的一个个村庄中激起了强烈的抗战波澜。
儿童救亡歌剧团,犹如一枚红色的火种,燃起宁海全民抗战的熊熊烈火。联谊会、学生会、兄弟会、读书会、时事讨论会、姊妹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一个个地下交通站,就是一个个交通枢纽,成了连接起共产党人热血涌动的大动脉。宁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蓬蓬勃勃的景象。
1941年皖南事件后,宁海党组织先后在大佳何涨坑村林天斗家、黄坛后沈村和城关西门杏树脚设立联络点,在前童栅下童遵孝家、“温台大旅社”和桑洲“同康店”等处设立交通联络站。
抗日烽火下的儿童救亡歌剧团,以其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救亡重担,在中国的土地上浸染了一道鲜亮的红色印记,为宁海党史增添了一抹亮色。(宁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