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斧为艺裂中道——记当代艺术家梅法钗教授
宁波
宁波 > 文化艺术 > 正文

凿斧为艺裂中道——记当代艺术家梅法钗教授

在“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的季节里欣赏艺术家、东京艺术大学博士梅法钗教授的“云”系列作品时,我的思维就一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语境之中徘徊着、起伏着,只觉得“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斧凿之痕,枯木犹言,生机犹春。当我站在历史的尘埃处,品味着个中意趣,又觉得“山非山,水非水”了。

图片

梅法钗工作室

决定采访梅法钗教授时,我的内心却开始犹豫忐忑起来。因为是同乡,对于梅法钗先生,我并不陌生。准确地说,我和梅法钗是同村。这里曾经发生过亭旁起义铁流部队攻打三沙洋街的主战场。村中是一条古老而陈旧的老街,商铺林立,每逢农历三、八集市,热闹非凡。老街是我向往的地方,常在放学的时候在此游玩,也曾经见过梅法钗先生少年时期在三沙洋老街学艺的场景。虽然过去很多年,但一想起来,这样的情景就会浮现出来。

其实,看似贫瘠被大自然怀抱的乡村,也是人文气质育成的沃土。也许,少年时期的那段经历,使他最初接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浸染,那么作为南方当代艺术试验田的代表性城市,古老而又开放的宁波,则为梅法钗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舞台。

图片

梅法钗给观众讲解作品

梅法钗弱冠之年求学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之后不久就到宁波大学授业,一直以来在当代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寻求有别于欧洲的中国当代雕塑的出口。其雕塑作品显然有别于写实主义,更像是“Impressionism”。这可能是其深受学院派、或者大写意中国画影响,或者说受他自身的文人气质影响更多一点。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当代一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线条、墨色和结构支离破碎、被重组,在传统的书法中,你无法找到书法理论书籍中关于书法的正统解读语言。

换言之,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艺术学习创作经历的艺术家,梅法钗这种以表现主义方式对人物进行造型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雕塑中比例限制,将人物夸张、变形。但实际上,比如几千年前,西魏一件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俑》,以及在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我们依然会发现,这样的夸张、变形的手法,工匠们早就开始使用了。

图片

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俑(西魏)

二十世纪初,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在中国先进分子们逐渐觉醒,一些西方美术教育制度和理念涌入我国,在遭受入侵者文化“摧残”之后,给中国注入全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对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发展带来了迷茫和困惑。这一点毋容置疑。这不仅仅使中国美术发展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尴尬时期,更多的给那些敢于自我革命的大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大变局”、大展才华的契机。

在可追溯的实物中,我国雕塑历史远比欧洲的久远,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刻,数千年景象万千,遗存杰作浩如烟海。“艺术不能过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才好,也不能过于局限过去一些大师的作品,不能迷信传统,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否则永远没有创新可言。”可当下雕塑艺术,梅法钗切实感觉到了与欧洲雕塑的深刻反差和冲突。他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也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在雕塑艺术的语言、媒介材料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实验与创新。

于是,一切传统先贤偶像、经典作品、理论上的条条框框下的经验惯性,都被梅法钗所摒弃。在他眼里,一些传统的东西都是对自己创作的约束。

图片

“云上”系列作品

我对一件名为《冥想》的作品很感兴趣——这是“云上”系列作品之一。在互联网上,我是见过这件作品——一朵巨大的椭圆形云团,被一根柱子支撑着,宇宙间的气场源源不断地通过云底下的柱子进入人的体内,又在人的体外循环。在梅法钗工作室,我又看到相类似的作品,只不过,金黄色的云层更长更厚。云团之上的人双脚岔开,双手前伸做怀抱状。作品很大,我站在这件雕塑作品对面,仰起头看,灯光下,作品的影子投射在雪白的墙壁上。我围着雕塑转了两圈,似乎转过了整个宇宙,我的身体周遭也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气流,宁静而无尽。

当代艺术创作者所体现出来对社会、对自身的迷思与彷徨,也在梅法钗的作品和身上得以窥见。在一个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又该怎么样地去生活?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了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图片

“云上”系列作品

我们经常说的文艺繁荣,而这几年,那些繁荣的“文艺”形式的确热闹非凡,政府倡导的“文艺复兴”也让一些看起来很文艺的现象大行其道。有人说,中国的文艺复兴正在悄然来临,中国从未有过如此接近过一场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文艺复兴。但当百姓依然在等待“春节文艺晚会”、“郭德纲的相声”、“东北二人转”,以及上海、四川本土艺人生猛波辣荤段子的时候,我们文艺指向是什么,“复”什么文艺的“兴”?

通过《冥想》,让我感受到艺术家自己的生存状态及对当下的一丝丝忧思,或者是对艺术对雕塑如何突围的担忧。诚如梅法钗说,(雕塑)……表现除了要把一个事物形象地刻画出来之外,这当中还有创作者本身的一种观念、理解甚至是思想感情的表达。相比美术基本功,这些精神、情感、理念上的因素更为重要。远心天授,金声玉振。雕塑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一样,同样承载着文人传统的情感抒发,又不忘表达现实人生的诸多滋味。

图片

“自言身朽心不朽,象外风月皆吾友。(清僧超源)”梅法钗先生在艺术上追求的象外之意,作品中呈现出的率真、稚拙、天趣等气息,就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趣味相关联,具有“天然自然,逸趣自多”的精神内涵,也带有“不似之似、逸笔草草”的视觉特征。

画为心声,当代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曾说:“当代性始终关注的是人的价值选择和环境的一致性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和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过程中,梅法钗逐渐找到了作为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以社会大背景为出发点,将平常生活感触到的事物加以表达。其作品所呈现的当代性,就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人的状态,尽管这种状态有时是超现实的。

梅法钗坦言,新世纪以来,艺术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再也不是“我喜欢画”这么简单。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梅法钗一直保持着艺术家特有的简单和纯真——这种简单和是对艺术追求的强大的定力。

任何保持纯净纯粹之心的艺术家必定是孤独的,不知道梅法钗在创作“云上”系列作品时,是否也会感到孤独?云上空气稀薄、没有生命,不稳定,虚无缥缈。而云朵与人的比例是不相称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硕大无比的云朵之下,人显得如此渺小。而我的理解,“云上”之作是出世的,净化的,神圣的;云上之人意在宇宙之间,又可与大气相呼应的。

图片

梅法钗以朋友胡成先生为原型创作“木相”系列作品

“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赫拉巴尔说过一段话,“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不独孤,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可以肯定的是,在创作的时候,梅法钗并非单纯而孤立地去追求技巧,而是不断寻找自我,追求艺术表达态度,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斧劈与刀痕之中,有了情感,作品就注入了血液,就会鲜活起来。

从寻觅一件废弃了的干枯木头开始,经过斧劈打磨,你会发现,似乎只要吹一口气,本质为木雕的人就会活起来。而梅法钗的艺术创作,也正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抵达精神隐喻的彼岸。”

梅法钗创作了许多思想性极强的雕塑作品,但是他不喜欢别人把自己框定为雕塑家。他认为雕塑只是用于艺术表达的一种媒介,不是全部。在创作过程中,梅法钗为作品活着的,而作品,也无疑是延续艺术家生命精彩部分最为重要的载体。

图片

水墨作品

诚然,时代混乱,天地依然有大美。在病毒肆虐的当下,作为艺术家的梅法钗,背后究竟有何思考?有怎样的创作方式?2020年,因疫情,在东京艺术大学攻读博士的梅法钗滞留日本,无所事事的他,在晚上的灯光之下,借着喝酒后的微醺,在小案片纸之上,创作水墨作品。这些小尺幅的水墨人物,或无助无望,或飘浮空中,或莫名所以。他说,这些作品其实反映了特殊时期失去自由的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认为,梅法钗日本留学的经历,最为可贵的不是他通过博士的两年带回来的前沿理念和知识,而是一种作为艺术家最大财富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的创作思想,以及因此一系列体现出来、反应出来的价值观,而作品就是梅法钗独立艺术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

图片

“相”系列书法作品

是的,作为艺术家的梅法钗,更多是一个院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育人是他的职责所在。他的创作理念、艺术思想以及个人气质自然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

当你和一个艺术家过从甚密,你要提防他在某一天突然来了灵感的时候,会把你作为创作的对象。辛丑仲春,一场以“裂”为主题的展览中,就有好几件被梅法钗将朋友作为对象“雕”入木雕的作品。不过,我相信被梅法钗雕进作品的人,大可不必担心自己会被丑化。恰恰相反,这些雕刻作品,是梅法钗对自己的作品一次“裂变”,他挥“笔”而下的,是一道突破传统冲破藩篱向创新致敬的宣言。

图片

“木相”系列作品

他通过在废旧木头、传统雕刻的组合,体现对当下社会人的状态的关注,这也许就是梅法钗倡导的“当代艺术重要的是以艺术的方式去提出问题”的理念。雕塑说到底,本相耳。梅法钗先生借木之相又呼应了传统文化对于“木构”的情感与态度,在当下与历史、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放大了孤独的崇高力量。

我们知道,对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不管书法、绘画,抑或雕塑,因为人本身的个体差异,作品展示给每一位观者的想象空间,就会有百种解读的可能。“因为每一个个体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梅法钗先生说。比如在一件木制作品,作为主体部分的头顶着一件“7”字型的装置,从左眼内和右眼眶穿过的两条裂缝,一直裂到张开的红口白牙,裂到脖子下面,“奇妙的脑袋,一定会给你非常强烈的印象(勒罗瓦《喧嚣》)。”

图片

使我想到《齐物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作品

而在一件由枯树根创作的作品前,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苏东坡和《枯树图》,尔后在脑子里蹦出庄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来。眼前的枯树,主干被塑造成一个人,发达的根系,触及到大地深处。它有种子发芽,长出叶片繁荣时刻,有在寻找阳光,在等待开花的憧憬。其实,生命是不断舍离的过程,当一棵树凋零枯萎,生命变得不那么靓丽,舍弃了一切枝叶之后,剩下的枝干部分,意义是什么?梅法钗借助木的原本属性,冷峻温暖、易朽坚毅、活力沉寂。在“木相”系列作品里,木的属性被同时唤起,这种看似不同的特质被相互转化,它的本质被有力而富于意味地体现出来。

木本即人,木本即一切。

梅法钗先生用斧凿修之,手起刀落,木屑飞崩时,人之相,思想之相,社会之相,现实与虚拟之相纷纷掉落,凌乱一地。

图片

“透过梅法钗的一刀一划,墨淡墨浓,可以感受到柔婉静默,风起,云舞。他用作品的呼吸,陪伴我们自然的呼吸。”这是杨大伟先生写给即将举行的梅法钗艺术展一段话。诚然,“笔墨当随时代”。一件好的作品既是作品本身存在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性,也应该从神奇的色彩里可以触摸到“木”坚实的结构,且能通过许多抽象的形态引起人的共鸣。

梅法钗作品所呈现的当代性,就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人、对社会深层次的状态,尽管这种状态有时是超现实的。

“闲适自得、无拘无束。”梅法钗说自己最想追求的是这种老庄式的状态,但我认为,梅法钗先生是把自己血液融入雕塑的圣徒,是拿自己的生命祭奠艺术的信徒。

辛丑十月四日客海门石榴花屋

图片

本文作者张林忠与艺术家梅法钗合影

( 张林忠,三门新塘人。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作家、文艺评论家,“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研究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

梅法钗

人物档案

梅法钗,生于1968年,三门新塘人。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当代艺术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有多件作品获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雕塑、陶艺、公共艺术。

艺术成就

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全国优秀城市雕塑设计项目

浙江省第四届城市雕塑评选金奖

浙江省第三届城市雕塑评选银奖

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学创新奖二等奖

宁大科技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宁波大学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宁波大学地方服务个人突出贡献

图片

梅法钗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