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系统发力、综合施策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宁波
宁波 > 教育 > 正文

宁波市系统发力、综合施策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强化部署、协同推进,凝心聚力抓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成立市“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双减”工作方案,召开全市“双减”工作会议、“双减”工作视频调度会等,统筹协调推进落实。二是加强部门协同。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细化完善措施,打出“组合拳”,合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市教育局成立“双减”专项工作办公室并集中办公,形成重点任务清单,挂图作战、按图推进;市委编办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编制保障,“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185名;市税务局组织开展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涉税风险大数据分析;市交通局优化公交线路,解决放学时间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影响学生交通安全等问题;市公安局加强涉“双减”信息研判预警和警情处置。三是加强专项督导。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印发专项督查通知,建立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和交叉实地督查机制,对“双减”工作开展全面督查。组建教育督导员队伍,对专项督查工作进行监督。2021年9月,组织10个区县(市)、3个功能区开展落实“双减”政策情况交叉实地督查,市教育局派出督查专员对交叉督查工作进行抽检监督。

创新机制、完善监管,从严从紧抓校外治理。

一是探索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机制。起草《重大涉稳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处置预案》,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双减”社会风险评估。镇海区探索校外培训机构四级风险管理机制,根据机构类型、学生余量、退费金额、举办现状四大风险因素,将培训机构分为ABCD四个等级,成立“定向包干”的7个检查小组,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级管理。二是探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市教育局联合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银保监局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办法,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甬信培”,探索实施成本预拨、计次消课、隔天划算的培训收费模式,全力防范和有效遏阻“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三是探索实施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要求各区县(市)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课程进行审核把关。积极筹建市级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仲裁委员会。四是探索推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紧盯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等,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全市累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3464家,发现违规补课机构34家、无证办学机构14家,发放停止办学通知书、整改通知书48份;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

激活主体、提质拓面,多措并举抓课后服务。

一是强化课后服务政策保障。市教育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和幼儿园托育服务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区县(市)开展课后服务;市教育局与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协调推进,研制向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购买课后服务办法和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机构)进入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组织力量研究制定课后服务管理细则,打造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和师资库;研究制定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加强收费指导。二是切实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组织实施课后服务活动,努力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教师参与率达92.46%,学生参与率达87.97%。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无理由调休”制度,并将参与课后服务作为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三是持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优化课后服务体系,鼓励“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增强校内课后服务吸引力。鄞州区以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相衔接、传统项目与创新菜单相衔接、晚间自习与周末充电相衔接、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衔接等“五大衔接”健全课后服务体系;奉化区跨校合作开辟托管试验田,组织职业学校骨干教师“送课进校”。建立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等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机构)参与和支持学校开展公益性课后素质拓展服务。市妇联开展的“甬尚姐妹护苗行动”、团市委开展的“宫校合作”等,成为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智治、深化改革,聚焦校内抓教育质量。

一是以监管促作业减负。重点抓好中小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用数字化手段答好作业监管难题。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发课业负担监测平台,涵盖所有学科,实行作业网上公示和作业量反馈,促使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设市级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平台,探索实施作业统一监管,落实作业总量审核、质量定期评价、作业校内公示等制度,倡导“作业不出校门”。二是以评价促质量提升。制定《“双减”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方案》,按立德树人、问题导向、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分专项评价与常态评价两个部分,探索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专项评价体系以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学生发展质量四大方面为重点,包含15 项二级指标、47 个观测点,对“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增值性评价,以评价推动质量提升,努力确保学校教育“减负不减质”。三是以试点促均衡发展。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主申报、责任督学推荐等途径,推进教改实验学校、校本作业设计试验学校、城乡学校共同体等项目建设,引导各区县(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