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河道治理传统技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多地创新引入治水新技术进行试验。新技术如何助力河道生态修复?
今天来看第七个宁波市“五水共治”(河长制)十佳创新案例——慈溪市应用“超微细气泡”技术破解河道生态修复难题。
01 |
基本情况
慈溪市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以提升河道水质环境并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为目标,比对多种技术后,锁定了一项新技术——“超微细气泡生态修复技术”。慈溪市通过与当地3315人才企业长净环保合作,采用其基于“超微细气泡技术”自主开发的原位水质提升一体机来治理河道污染。
▲应用“超微细气泡技术”治理河道污染
02 |
特色亮点
超微细气泡生态修复技术是指人工向水体中充入大量超微细气泡,通过该种气泡具有的密度高(内压达3~30bar、电位-40~-100mV)、均质提升溶解氧(上浮1m>21天、存在时间>90天)、强氧化分解污染物(气泡压坏效应、生成大量· OH)等优点,大幅提升流域内河道溶解氧、增强河道自净能力,促使大量污染物被分解,逐步提升水质状况。该技术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快速推广应用,是一种前沿的超高效水质净化技术。
▲原位水质提升一体机
原位水质提升一体机具有安装方便(一体化设备、整箱运输)、一键启动、远程监测(物联网模块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节能环保、维护便利(易损件少,只需定期维护泵等设备即可)、占地面积小(每台设备只需0.9㎡的占地面积)等优点。做到真正的投入小,效率高,能耗少。
▲“超微细气泡技术”投用前后效果比对
截至目前,慈溪市已经在8个乡镇的31条河道安装了80余台水质净化一体机设备,安装后各条河道水质状况取得显著提升。古塘潮塘横江运行60天后达到Ⅳ类水;逍林水云浦流域各河段运行30天后水质均达标;浒山大塘江、施山横江等运行30天后达到了Ⅲ~Ⅳ类水、滨海开发区二期整体水质达标,潘谢江水质达标Ⅲ类水等。此外,林房直江、莲金庵河和邱王村门前河等小微水体均实现了黑臭消除和生态修复。
03 |
经验启示
单一的河道断面治理无法解决面的问题,为确保整个流域的清洁,必须及时提高水体生态自净能力,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河道水体阶段性恶化。
原位水质提升一体机通过搭载物联网系统服务,可实现设备运行状况、流量、出水压力、故障报警、远程开关等数据的实时监测。该设备的运用可以提升水底溶解氧,激活河道微生物和动植物,有效抑制绿藻,消除河道恶臭并消解淤泥,净化水体污染。
来源:宁波五水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