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抗疫的第三个春天,无数医护人员不辞辛劳地驰援守护。也有一批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默默助力抗疫,非遗人在行动!
一块缎,一块锦;一块绫,一块绢;针线穿梭于真丝绸缎之上,绣出一幅幅美丽精致的图案。
非遗手艺人——应惠珠用自己的方式记下抗疫的记忆。非遗手艺人应惠珠,她善于用金线、银线和各色彩线绣制各类精品,一针一线起起落落,便能绣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图案。
应惠珠新作《共同抗疫 静待花开》
她在全民抗疫的形势下制作出了一幅抗疫作品《共同抗疫 静待花开》,画面上的一棵树代表了春天的希望,表达出对抗疫成功的期望以及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到来。应惠珠使用的是金银彩绣手艺,它是传统甬绣的精品,在2011年被列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是在丝绸品上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其既可应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戏服和美术欣赏品。多用于官府、民间喜庆、服饰、宗教、室内陈设等方面。
宁波金银彩绣主要分布于宁波市鄞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当地自唐代以来就遍植桑梓,养蚕剥茧,宁波金银彩绣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国刺绣的历史虽然能够追溯至战国,但作为独立的金银彩绣作品,最早的实物见于唐代的服饰。宋代以后,金银彩绣的作品实物逐渐增多。
到了清代,鄞县城内外出现了多处刺绣教坊、官营绣坊和民间绣衣、绣庄等。民国时期,宁波的海神庙、咸塘街已成为行业街道,约有刺绣店铺30—40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宁波地区曾有绣品合作社、绣品厂等生产金银彩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旧时的鄞州女红特色非常显著,素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之习俗。其中,鄞东女子多刺绣,女红的收入有时还会赛过男子。
1958年,应惠珠出生于宁波市鄞州区下应镇团桥村,1971年进入下应公社绣花厂学习金银彩绣。期间绣制的作品都是出口到国外为国家换取了外汇,为此,应惠珠还连续获得过下应公社绣品厂优秀标兵荣誉称号。
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工业的发展,手工绣花被机绣、电脑绣花代替,不再专业从事绣花行业,到服装厂、五金厂工作,业余时间还会因为自己喜欢女红做一些香包、毛线编织等。
2009年,应鄞州区文化馆邀请参加宁波市非遗中心组织的“女红展”,从此又走上了女红传播之路,专注于香包制作,并且作为志愿者多次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公益展示活动。
应惠珠表示,创作金银彩绣作品《共同抗疫 静待花开》是她作为一个手艺人,向医护人员及前线志愿者们表达的最深致敬,她和所有人一样,都盼望着疫情早点过去,希望宁波这座城市一切恢复如常。
来源:寸草心女功人才工作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