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
生活中,既有一地鸡毛,也有诗和远方。在甬城有这么一群人,在浮躁中追求安宁,他们常常到图书馆、书店、茶室、咖啡馆等处,在朗读和聆听中滋养心灵,提升素质;他们带着书本行走古村古镇、探访文化古迹,呼吁保护文物。
他们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书香氛围,也为读书人营造了一个温馨、高雅的精神家园。一群原本陌生的人也因书结缘,成为好友。他们就是“宁波天行书友会”。
春华秋实二十七载
宁波天行书友会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家民营书店,也是宁波第一个注册的民间读书社团。
天行书友会的成立,缘于一批喜欢读书的朋友想拥有一个读书人自己的组织,以便大家能经常性地聚会交流,以书为媒,互相探讨,分享心得。
时间追溯到1995年的5月26日那个春风荡漾的晚上,在当时兴宁桥畔的宁波中学(现为东恩中学)的校园里,宁波第一个民间群众性读书社团———书乐书友会(“天行书友会”前身)宣告成立。此后,宁波的一批文化、教育界的人士奔走相告,纷纷关注这个书友会。1996年3月,书友会取《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更名为“天行书友会”。
当时,每逢周五,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岗位的爱书人,相聚一堂参加“周五沙龙”,朗读分析名家作品。大家读《论语》,学《周易》,重温《红楼梦》,品读《菜根谭》,赏析《白鹿原》。
据了解,当时宁波文化界人士如曹厚德、杨古城、王重光、谢君度、王介堂等先生倾力扶助,使得天行书友会如虎添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书友,几乎每一场活动都是济济一堂。
27年的坚持,书友会从最早的5人发起到如今有会员160多人。
开门读书,保护文化遗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文人铭记在心的读书古训。为遵循这一传统,天行书友会倡导开门读书,组织书友们走出书斋,涉足乡土文化保护。
1995年7月5日,书友会40多位成员在曹厚德、杨古城等几位文化学者的带领下,踏访散落在东钱湖山岙的南宋石刻。这是对宁波历史文化的一次亲近,书友们切实感受到了宋韵文化的历史底蕴。
从此,天行书友会一发而不可收,开始积极开展“保护宁波,知我宁波”为主题的文化之旅,多次组织讲座,向市民广泛宣传宁波的历史文化。他们大力保护传统古镇老宅,如多次组团去前童,宣传呼吁保护古镇;探险五龙潭,建议开发旅游;为鄞州大梅山护圣寺遗址、慈溪虞世南故里、宁海方孝孺读书处、徐霞客故道驿站、张苍水遗迹等处自费立碑,便于后人更好的保护。
2016年起,天行书会开展“带着一本书去旅游”活动,每人带一本《那些美丽的村庄》,由该书作者樵夫作“导游”,带着大家去宁海许家山村、慈溪方家河头村、鸣鹤古镇、奉化岩头村、舟山新建村、诸葛八卦村、桐庐环溪村等考察。这些年来,“天行”足迹踏遍了宁波及周边的山山水水。
近年来,浙江省倡导打造“唐诗之路”,天行书友会及时开启走读“唐诗之路”活动,探寻古迹,追寻先贤,重温唐诗。他们踏访四明山、天台山、天姥山、西兴古渡、萧山湘湖等浙江的唐诗之路遗迹,一路上都有志愿者老师作讲解,活动经媒体报道之后,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唐诗之路的辉煌。
这种开门读书、寄学于游、寓教于乐的另类读书活动已举办了200多场,赢得了书友们的热情追捧。
庚子年之后,疫情暴发。天行书会不能进行聚集活动,但读书活动不能停步,他们就组织了征文活动,人人动笔,并将征文汇编成册。
奉献精神是书友会的强磁
天行书会的书友都不讲究什么身份、职务、级别,只要你有一份读书的热情,一份愿意分享的心情,都是来者不拒,笑脸相迎。大家聚在一起,平等相待,以书会友,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进来。有很多书友自觉地成为活动的志愿者,乐于奉献,服务集体。
天行书友会走过27年的风雨历程,离不开每一位新老书友的精心培育、细心呵护,这也离不开陈长风、林定华、裘勇奇、吴汉元等几位创始人所作出的贡献,还有那些从“人文讲习班”到“海曙讲堂”长期担任志愿老师的倾情努力。
“举办读书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参与者在这个组织中通过分享、交流,共同收获,共同成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的提升。”天行书友钱国权如是说。
坚持不懈,团结奉献。天行书友会坚持27年,活动风生水起,但毕竟是一个群众性的民间社团,要长期、稳定、良性地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天行书友会创始人、会长黄朝洋为办读书会,为找场地、找资金四处奔波,为开门读书、文化之旅,常常先行考察出行路线……办一期活动,从主题策划到文案执行、活动宣传,再到落实主讲嘉宾、活动时间和场地等,都需要动脑出力,耗费许多精力。他说,“因为喜欢读书所以不觉得累,因为喜欢这个团队,付出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愿读书人越来越多,甬城的书香更浓厚!”(凤凰网沈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