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浙江三年将打造百个“浙派民居”特色村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浙江三年将打造百个“浙派民居”特色村

宁波东钱湖镇韩岭村

山水环绕的村庄里散落着浙派民居,这是很多人的乡愁。近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浙派民居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分类打造、全面推进浙派民居建设,整体塑造浙派乡村风貌,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100个左右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

今年1月开始,浙江省征求11个设区市以及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将汇集的意见进行汇总、研究后,形成《指导意见》。

金华浦江冷坞村

《指导意见》称,不少人对家乡的记忆是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农田,是河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建筑的样式不断改变,也出现了诸多风貌不协调的民居。为提升城乡风貌水平,营造留住乡愁的环境,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新建或改造一批亲近自然、素雅质朴、人文底蕴深厚、浙派韵味悠长的村庄或乡村聚落,打造代表各自地域建筑文化的“浙派民居”特色村。

舟山嵊泗黄龙乡

《指导意见》明确,2022年起,加快构建浙派民居规划设计体系、建设营造体系,全面落实农民建房“一村一风貌”管控要求,加强农房建设数字化管理;从2023年起,每年创建30个左右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100个左右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到2035年底,具有浙派韵味、地域特色、风貌协调、文化彰显、功能现代、安全经济、绿色宜居的浙派民居成为浙江乡村新建、旧改的普遍形态。

安吉县大竹园村

据了解,浙江将全面调查梳理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形制特征和谱系演变,厘清不同地域分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及其历史成因,深刻把握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到更加精准的建筑在地化。同时提炼传统民居的营造智慧和风貌特征,编制农房设计技术指南。充分尊重当地农民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在户型、功能等方面满足个性化需求。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工夫,加强公共空间塑造,整体改善山水林田路房和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建筑工匠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面向工匠的小额村镇建设工程招标机制。鼓励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指导意见》要求, 对结构安全、风貌不协调的既有存量民居,鼓励以村为单位按照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留则留的思路,消除环境乱象,提升建筑风貌,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公共空间,打造有品质的民居、有特色的庭院、有记忆的空间,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