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产业共富“大舞台” 象山县打好浙东白鹅种质资源“致富战”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走向产业共富“大舞台” 象山县打好浙东白鹅种质资源“致富战”

象山县是“浙东白鹅”的原产地,多年来,在市农机畜牧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经过原种选育和品种繁育,将其提纯复壮为“象山白鹅”特色品种,主要体现为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经济性状优等特点,先后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以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农博会金奖。

截至目前,象山县浙东白鹅养殖量达到128万羽,种鹅存栏50万羽,年产苗鹅1000万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亿元。2018年以来,象山县瞄准白鹅产业特色资源,按照中央、省市有关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白鹅产业化共同富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联盟(公司)+基地+农户”的白鹅产业帮扶新路子,有效带动县内、对口帮扶地区以及国内近20个省、2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固本强种 奋力打造白鹅产业链

“种子”是农业产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象山县充分认识到品种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刻挖掘数字化产业发展潜能,持续做好白鹅种质资源文章。

80年代,象山县成立了浙东白鹅种鹅场,并长期致力于品种保护及开发,通过不断选育及提纯复壮,浙东白鹅选育项目于1983年被列入宁波市重大科研项目;2011年,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主持完成了象山白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为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2015年,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2020年,象山文杰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列入宁波市种质资源场,同时每年定期开展种群遗传性能测定评估,建立种质资料库;2021年,象山与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签订象山白鹅试验基地协议、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象山白鹅种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增加科研保种力度,计划在未来五年选育出绒用、种用和肉用三个专门化品系,被列入宁波市级农业重大科技项目。

同时,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象山县对种鹅养殖场硬件及排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着力建设生态环境美好型现代鹅场,分类制订象山白鹅种鹅生产标准和肉鹅生产标准,并对屠宰加工白鹅产品建立地理标志溯源体系,形成集种鹅种苗生产、肉鹅饲养、鹅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此外,象山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白鹅产业抗风险能力,积极创新白鹅系列产品,打造鹅绒被、鹅毛笔、鹅毛扇、蛋壳画等副产品加工链,开发鹅风筝、鹅剪纸、鹅国画等文创作品,从而提升白鹅产业品牌附加值。

技术创新 要素支撑构体系

为有效应对环保新形势对传统养殖模式的挑战,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效益“双赢”。象山县坚持科技引领,通过转型促进白鹅产业发展。

象山县通过大力探索并推广自动化、环保化养殖模式;强化环境建设、设施提升和循环生产;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探索“红美人”林下养鹅模式和利用冬闲田发展稻田养鹅模式;着力开展象山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等措施助力白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白鹅养殖效益成倍增加。

同时,象山县坚持从政策资金支持、技术力量引入和组织力量建设三方面入手,通过坚持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着力借智引智加固技术支撑和加强组织化建设三要素“并驾齐驱”,从而科学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提升共富效应,共享共富成果。

产业帮扶 探索支农共富路

象山县在厚植浙东白鹅产业特色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浙东白鹅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建立共富联盟,创造性开发“抱团发展”、“点单服务”、“拎包入住”等共富模式,带领县内43户低收入农户通过白鹅产业全部退出低保名单,更有其中26户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白鹅产业帮扶从县内点上实验,到省内多线推广,再到全国面上发散,在省内仙居、嵊州、丽水、兰溪等地先后建成5个存栏万羽以上的白鹅共富基地,带动周边200余户,之后又在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安徽陆续发展基地,并成为东西对口帮扶共富的优选产品。目前,白鹅产业已有效带动国内近20个省份2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如今,浙东白鹅产业已复制至全国版图,通过北上、南下、西进,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共富局面,象山县白鹅产业扶贫案例多次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象山“十百千万”大白鹅扶贫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携手奔小康”典型案例。

(凤凰网宁波 叶沐春 通讯员 王芬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