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13时许,浙江海豹救援队余姚支队队员姚国军和妻子在杭州湾海边捡泥螺时,突然发现一个大大的像乌龟一样的动物搁浅在滩涂里。这个动物看起来比乌龟大,形状像青瓷碗,腹部呈六角形两侧还有刺,尾部有一根长长的尾剑,可以爬行蠕动。
姚国军是老渔民,他当即拍下照片,与余姚渔政部门联系。经过余姚渔政部门确认,这叫中华鲎(hòu),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需要放归大海。由于当时已退潮,不便放生,姚国军便按照渔政部门要求带回家养着。27日15时许,趁涨潮时,姚国军与浙江海豹救援队余姚支队的队员一起驾船至杭州湾海域将其放归大海。
据当地渔民反映,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中华鲎。这只中华鲎长约60厘米,约2公斤重。
据了解,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物种依然如故,变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中华鲎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
中华鲎长得像螃蟹,但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主要区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中华鲎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它主要是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
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鲎资源现在已经急剧减少。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
由于中华鲎的自身价值不菲,近年来大量出现用它的壳做原料的甲壳素加工厂;同时,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中华鲎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来源:余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