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座通江达海的水运城市。
5月18日,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把一条河、一道城门重新带到世人眼前。那就是西塘河与望京门。
一门一河均处城西。明朝,被台风刮到台州的朝鲜人崔溥,就是摇着小船出西门(望京门),然后沿着西塘河一路向西,经高桥北折,过大西坝渡姚江。
这一段水路,也是过去人进出宁波城习惯走的一条路。地处内陆的人工河道,不像滚滚姚江,避免了潮汐影响,安全又便捷。
西塘河上,架设许多古桥,以利行人往来。这些桥造得出奇一致,都是一个高高的孔洞,横跨两岸,目的都是为了“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以行船为首要考虑,避免许多麻烦。
岁月往还,今天的西塘河,还剩下这样的四座桥。沿中山西路往西方向行走,依次可以遇见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和高桥。
望 春 桥
到达望春桥最方便的办法是坐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至望春站下,站台入口南侧河道上就是望春桥。
伴随城市建设,望春桥两岸风貌变化很大,但一桥一亭尚属完整。
望春桥始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现桥额边款为“乾隆庚辰年(1760)初修,光绪丁酉年(1897)重修”。在桥额上题写“望春桥”三字的是镇海人汪鼎,落款署“蛟川汪鼎谨书”。
望春桥最有特色的是桥上那棵树,初夏时节,树荫遮天蔽日,但树根却不能在券石石缝中自由生长,只能在拱券之上延伸。
据研究,这是因为望春桥在合龙时采取过尖拱措施,券石之间石缝紧密。所以虽然桥面、阶石容易起翘,栏石易圮,但桥的基础结构——拱券却能完好无损,保持结构性完整,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
明末清初,宁波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万斯同有《鄮西竹枝词》:“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这几乎是今天讲到望春桥,大家必谈的一首诗,使人想见昔日风光。
桥边有亭,名“望春亭”。亭柱上刻清代楹联“出城约十里而遥,足力疲余于时处处;观水坐一桥之侧,眼光沉浚对此茫茫”。
亭内有陈联飞撰文、曹厚德手书的“重修望春桥碑记”。2005年,香港实业家钟宝昌、钟惠明父子捐资重修望春桥,碑文记录了他们的桑梓之情。
新 桥
新桥是西行途中可以遇见的第二座桥,靠近轨道交通1号线芦港站,导航“双泉庵”旁即是。
新桥一带,环境清幽。庵院、路亭和石拱桥浑然一体,是周围居民休憩的好去处。
新桥有较长的引桥,桥面条石铺设,两旁有莲花望柱,安装石栏板,下设云纹抱鼓石。桥拱上方悬匾,刻“新桥”两个大字,左右有“洪武丙寅(1386)始建”“万历己未(1619)重建”字样,算来已历400余年。
桥北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纤道,让人想到昔日运河繁忙场景。
新桥南首有路亭一座,旁立“茶会碑”。此碑立于光绪四年(1878),碑文说此处乃通衢大道,往来休息之所,乡民、信众在此设“茶会”,为行善之义举。
上 升 永 济 桥
上升永济桥靠近地铁梁祝站,导航“普静庵”,从新桥沿西塘河步行至此约20分钟。
从桥边环境看,上升永济桥和新桥如“姊妹桥”,同样是庵堂、路亭,加古桥的“配置”。
这座桥也是现今西塘河上建造最考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据桥额上的信息,该桥始建于乾隆丙辰(1736),是一个叫陈尔康的人所建,光绪癸未年(1883)重建。桥额题书之人叫李绍椿,鄞县人,款署“邑人李绍椿题”,下钤“臣绍椿印”。
上升永济桥最值得一看的是桥心石的图案,极为繁复。中间圆框内雕刻莲荷、芦苇和一只细腿尖嘴的鹭鸟,寓意“一路连科”。外围方框较宽,框中间刻连续的卷草纹。内外框之间还满刻祥云纹,左右各置一瓶。右瓶插玉如意、万年青,寓意“万年如意”,左瓶插画戟三支,寓意“连升三级”。
该桥桥联也值得一读。东侧为“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西侧是“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起首四字相连,正为桥名“上升永济”,为藏头联。
高 桥
过上升永济桥继续西行,可抵高桥。和前三座南北方向的拱桥不同,高桥为东西向。
西塘河流经至此,到了水系交汇处,形成一个较大的河湾。过往船只西行至此,需向北转,进入通往大西坝的河道。位于这交汇处的桥梁就是高桥。
高桥,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宝祐四年(1256)改建成高大的石拱桥,现桥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史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被金兀术追至明州,曾与金兵交战于此。
高桥单孔陡拱,栏高,有高大的抱鼓石,用材精良,云头线条流畅,可以说是宁波现存最精美的卷云纹抱鼓石之一。
其桥额与桥联均有美好寓意。北额“指日高升”,写给来宁波赴任的官员,新官上任,刚入宁波境地,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块桥额;南额“文星高照”,写给赴考的举子,学子即将离开故土,这块桥额也是预祝他们得中高榜。
这两块匾额,即含高桥的桥名,又为经过此桥的官员、学子讨了个彩头。
高桥北侧桥联是一幅景联,对仗工整:“水涨春江,双桨移来天上;月明夜渚,一珠点到波心”;南侧桥联为学子而撰:“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员峤都从此处问津”。方壶、员峤都是海上仙山的名字,用在此处,把考取功名比作了登上仙山。
在过去,官员来甬,举子赴京一般都走西塘河。与一般的水系不同,这是一条承载希望和梦想的路。而今,西塘河已无水运功能,但在这条水路上留下的故事,经由这四座桥头,留了下来,为我们讲述往事。
为更好地挖掘、保留、讲述塘河文化,位于西塘河公园内的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正在抓紧建设中。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也将成为市民游客寻访往昔的文化场所之一。
来源:宁波文化广电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