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老旧小区碎片化的治理难题,而达到的是优质化的治理诉求、精准化的治理要求,这就形成了不同需求的一对矛盾。宁波市海曙区近年来探索形成的“和邻友约”治理法的创新做法,擘画基层“一核引领、多域并进、全区同创”的实践图景,形成共绘“和谐底色”,共推“睦邻自治”,共享“友好服务”,共守“良法公约”的良好治理氛围,为“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基层社区贯穿落实提供了“海曙样本”。
海曙区从2020年起探索至今,形成“和邻友约”治理法,最大程度激发“自治”这个推动治理高效精准的增量,打通壁垒、盘活资源、条块联动。最大程度地贯穿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强调“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基层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管控,也不是“单打独斗”的零敲碎打,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系统工程。只有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协同发力,才能从更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海曙区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推出“和邻友约”治理法,以“五最党建”为引领、“五社联动”为依托、“四治融合”为路径、“四方赋能”为支撑的“5544”工作法,打通不同区域、部门之间壁垒,通过“统分沉”机制改革,“统”即加强党建统领,建立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上浮和整合原有分散式、碎片化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分”即让社区工作政务和居务分类,腾出更多人力资源投入网格治理工作和引导居民自治服务中;“沉”即建立“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及线上服务平台,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100米通道。
海曙区以打造“邻舍家”自治阵地为切入点。城市社区打造“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农村打造全新善治单元“邻舍家·和邻小院”,现已出现“邻舍家”270个。面对无物业零星小区基础薄弱,面临历史欠账多、治安隐患多、物管障碍多等问题,该区在全省首创“零星房屋管理难题”破解模式,各小区在党建引领下借助“邻舍家”自治阵地创新出“信托制”“半物业半自治”等零星房屋管理破难方式。
紫薇小区的居民利用小区的角角落落,自己动手建休闲区、小花园、菜园子等。图为居民亲自动手给花架除锈上漆。
既然“邻舍家”等,还得靠人和组织架构运作。挖掘“居(村)民领袖”、志愿者、社区(村)“两委”成员、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辖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7+X”(7名常任理事和X名热心群众)“邻舍家”自治理事会,处理调解邻里小纠纷、解决村(居)民小问题、宣传政策小知识、举办院落小活动、搭建信息小平台、提出工作小建议、履行监督小职能等“7类事”,对小区或小院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打通村和社区治理的“末梢微循环”。年均接待事项近万件,有效解决90%以上,居民满意度达95%。
在“邻舍家”阵地还建立自治服务站点,实现“居(村)务下沉”。街道综合执法、司法、卫生、心理、调解等部门力量陆续进驻各小区或小院开展服务,街道干部力量下沉,梳理形成“20+”政务事项代办帮办服务清单,破解家门口办事“一件事”。组建“流动E窗”、代办服务队等服务力量,依托流动政务服务车提供上门帮办代办,实现基础便民服务事项代办“全覆盖”,政务流动车上高山累计为2万余村民提供35项高山服务。
海曙区“和邻友约”治理法,打造的“邻舍家”自治阵地,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区得到成功体现。今年该区约70%的矛盾纠纷得以在村和社区层面闭环解决,全区接报有效警情数同比下降超8%。近三年全区万人成讼率累计下降约37个点,海曙蝉联省平安区“十八连冠”,捧得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凤凰网宁波顾挺 国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