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迎来发掘五十周年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河姆渡遗址迎来发掘五十周年

2023年11月7日,位于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将迎来发掘五十周年。河姆渡文化是“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发现和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图片河姆渡遗址。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河姆渡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

河姆渡,旧称黄墓渡,位于姚江中下游,当年隶属余姚县罗江公社。1973年夏,罗江公社为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征集百余民工在河姆渡村北、浪墅桥村东南,即原姚江排灌站东面,扩建新机房,增设大功能排灌机械。基础工程掘到三米深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以及鹿角等动物遗骸,引起众人重视,这便是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开端。

据悉,河姆渡遗址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第一期于1973年11月4日开工,到1974年1月10日结束,发掘面积630平方米,开探方34个,出土文物1600余件;第二期为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发掘面积2400平方米,开探方20个,出土文物4700多件。

两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大,既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物,也有稻谷、小葫芦等自然遗物。其中,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遗存的发现,推动了中国稻作起源和稻作文明史的研究。

图片考古工作现场。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野外考古发掘工作,既辛苦,又严谨。据时任余姚县文教局相关人员钱百治介绍,为保证探方不混入外来杂物,不准带工作包入内,不准使用小凳子、小椅子,每天八小时的野外作业完毕后要将坑口打扫干净。“探方表土揭取后的挖掘不能大刀阔斧,只能用专门的小锄头、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抠挖,每天掘进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遇到重要发现及地层划分,考古人员进坑集体‘会诊’是常态。每晚,每位考古人员都要将当天出土的文物编号、制卡,填写登记表、坐标图,并写发掘日记。”钱百治说。

五十年来,在一代代考古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具有代表性的河姆渡文化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河姆渡的社会面貌、文化面貌越来越清晰。

来源:余姚发布、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