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土布史称“越布”,以纯棉为原料,质地优良、舒适度好、经久耐用,是余姚地域纺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2009年6月,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小曹娥镇朗海村的余姚土布展示馆。走进馆内,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纯棉质地且手工织造的土布服饰,橱窗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土布衍生品:斜挎包、手机包、香包、虎头鞋、钥匙扣……让人应接不暇。
“这块布是从村民那里收的,这块布是我母亲生前织的,花样只有她会织……”斜纹布、紫花布、篾辨布、三脚布、空心十字布……桌子上整整齐齐叠放着几十种土布,周梅芳抚摸着这些土布,如数家珍。
今年65岁的周梅芳是余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她的母亲王桂凤是余姚土布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以前农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有一架织布机,穿的衣服、洗脸的毛巾、睡觉的床单,都是用土布做的,我的嫁妆里就有几匹土布。”周梅芳告诉记者,母亲王桂凤是镇上有名的织布能手,自己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她身边打下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织土布不再是农民的生活依赖,织布机也随之落灰,甚至变成了柴火。“我母亲舍不得扔掉这些工具,就全部留了下了,并且她的手艺也没有荒废,传承了下来。”周梅芳说。
织布扣、经桩、梭子、调纱笼、摇纱凳、纺纱车……余姚土布的制作涉及20多种工具,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棉花入秋时的收获采摘,到织成布匹,先后要经历籽棉加工、皮棉加工、拖花锭、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清洗等十几道大环节、上百道工序。正因如此,土布才显得弥足珍贵,每一块“完美”的布料,都凝结着织布人的一份心血。
“这是三架不同的织布机,分别是两只‘脚’、三只‘脚’和四只‘脚’,其中四只‘脚’是最难操作的,但织出来的布是最柔软舒适的。”周梅芳一边介绍,一边坐上了其中一架织布机。只见周梅芳双脚轮流踩动织布机的踏板,梭子在两层经线之间游走穿梭,将纬线横置其中,用力拉一下机杼,将经纬线压实。“织的时候一定要心细,错一根就要重新织。”周梅芳说。伴随着“咔嚓咔嚓”有节奏的机杼声,土布在织布机上慢慢成型。
镌刻着厚重历史的织布机,凝聚着朴素乡情的土布,都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如今,余姚土布已经成为了一张余姚的“金名片”,并逐渐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新时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来源:余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