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省级体验地,宁波+3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站内

点赞!省级体验地,宁波+3

日前,在第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的基础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评选工作。经基础材料审核、专家实地评审和结果综合评定,评选出第二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此次共15家上榜,其中宁波有三地,分别是宁波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周尧昆虫博物馆和杭州湾湿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图片

01.宁波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北仑拥山抱海,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辖区内更有全国独有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镇海棘螈”。为提升公众海洋素养,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宁波市投资1900万,在北仑梅山建成面积3000平方米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

设施体验“身临其境”

体验地围绕“家国海洋”、“科创海洋”、“生态海洋”、“人文海洋”四大主题,应用VR、AR、3D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生物多样性体验环境,向公众全面分享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基地拥有 1:1 蛟龙号模型、山东舰航母战斗群模型、人工智能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标本、深海矿石样品、生物实验室等特色内容,人工模拟搭建,包含潮间带、海藻场、珊瑚礁等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展出贝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藻类等生物标本近千件,并配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科研仪器,融合了科技馆、博物馆、海洋馆三馆特色于一体。

图片水母生物主题缸

图片鱼类生物主题缸

图片节肢动物及棘皮动物标本

科普研学“量身定做”

体验地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科研仪器,根据不同学段,结合生物活体,开发20余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课程,应用VR、AR、3D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辅助教学。长期开展一日研学、周末营、夏令营等研学活动,以参观、体验、直播、展览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活动,年均接待人数近3万人。注重生物多样性科普输出,组织优秀科研人员科普进校园,其中《小贝壳大世界》已走进40余所学校,受众人数1.7万人,拍摄200多种海洋生物,制作生物多样性科普视频矩阵,其中抖音号已发布70余部,阅读量超1200万次。

图片生态缸观摩

图片生态实验

山海资源“融合一体”

体验地依托海岛、岸线等优质自然资源,深度挖掘梅山湾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资源,融合周边场地及生态环境,紧扣海洋研学旅行内核,进行全域范围内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主题研学教育,并开发多时段、多龄段的矩阵式研学产品及线路,内容涵盖海洋生物分类学、生态环境检测分析、生态治理技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让大众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重要性,亲身感受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图片户外滩涂研学

图片户外螃蟹捕捉

02.周尧昆虫博物馆

周尧昆虫博物馆总面积2760平方米,是浙江省唯一的昆虫主题自然类博物馆,馆外占地面积82公顷的鄞州湿地公园,为体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室外场地。

图片

室内展馆

馆内展陈分为“昆虫学泰斗”“昆虫大世界”两大展示主题。馆藏11000余号昆虫标本,展示近2000种昆虫,还有周尧先生亲自捐赠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通过实物加模型、图片加影像、多媒体互动、生态活体养殖等多种展陈形式,通过动静结合的展陈方式,充分展示了周尧先生的爱国敬业、科学创新精神和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打开了一扇走进生物多样性的窗。

图片鳞翅目标本展柜

图片蝴蝶标本展柜

通过展示周尧先生传奇的昆虫科学人生,跌宕起伏的报国历程,以及在开展野外调查、在情况恶劣的环境中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展现了周尧先生为摸清我国昆虫多样性“家底”、促进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不忘初心的科学家精神。

图片室内展馆之一:“昆虫学泰斗”主题展

通过我国首例切叶蚁生态装置,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蚂蚁、植物和真菌互相驯化、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等奇异的生态现象;可以看到切叶蚁作为真社会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职级的蚂蚁在功能上形态上的分化和基因表达的多样性。

图片我国首例切叶蚁生态装置

馆内具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设备。搭载二百四十多种世界之最的超宽互动魔屏、动动手指即可彩绘打造心目中多彩昆虫的“我行我绘”等设备,更能激发青少年探究兴趣。

图片超宽互动魔屏

图片“我行我绘”互动装置

户外体验路线

室外路线依托鄞州湿地公园铺设,湿地公园占地82公顷,是宁波最大的“城市绿肺”,园内栽有350多种乔木、灌木、地被草本和水生植物,营造水上森林、湿地漫滩、阳光草坪、栈道荷塘等植物景观。在园区内沿着体验路线漫步,沿途有一百余种昆虫和四十余种鸟类在此栖息,可以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图片户外体验路线

图片鄞州公园美景

体验课程设置

以“寓教于乐”为出发点,结合室内室外体验路线,全方位、多层次地发现生物多样、生态之美。广泛开展“送‘昆虫’进校园”和社区生物多样性科普服务活动,开展特色志愿者工作、小小饲养员、科技新苗、特色教研等项目,增强和发展自身教育服务能力,共同研发面向学生、面向儿童的研学道具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化体验课程。利用一场场生动有趣的自然课堂,让更多的孩子亲近自然、感知自然、读懂自然,也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新馆开放以来,已组织活动及研学二百五十余场,活动服务人次超四万六千人。

图片研学手册

图片寓教于乐的研学体验

图片夜访城市生物亲子研学活动

03.杭州湾湿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图片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支持建设的东亚第一个项目,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因地处我国滨海湿地的南北分界线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每年超100万只候鸟栖息、停留。已记录鸟类30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6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受威胁鸟类名录的鸟类21种,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记录有植物473种(维管束植物281种、浮游植物192种);拥有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1种;鱼类7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2种;兽类5种。

图片

室内体验设施

候鸟博物馆: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候鸟博物馆(环境教育中心)是国内首家以“候鸟”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分为“飞越中国”“迁徙之谜”“留梦杭州湾”三大展区。

图片

博物馆通过标本展览、图片、影视、全息立体成像解说体验相结合,互动问答等体验形式多角度地讲述了“鸟类为什么能够飞行?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候鸟什么时候迁徙?鸟类如何补充能量?”等候鸟的相关知识。

图片

图片

体验人员可在博物馆内通过电脑遥感,控制影像来观察候鸟的栖息生活状态。开放至今参观游客超100万人次,是体验地科普体验、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

图片

图片

户外多样性体验

地球一小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电,而是为了使公众认识到保护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湿地资源为特色,结合湿地植物、鸟类、鱼类打造出水禽体验区、鱼类长廊、鸻鹬类高潮停歇地等户外自然体验场域,让市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图片

图片

体验地课程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立足湿地、鸟类、植物等资源,搭建由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体验平台,通过引入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周边院校和社会团体为支持力量,“三进模式”(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打造“校园第二课堂”,明确了自然教育体验目标“让湿地融入教育,让教育自然发生”,开发了《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自然研学教材》及观鸟课堂、植物课堂、昆虫课堂、夜探湿地等12项课程,让不同年龄群体走进湿地、体验湿地。

图片

来源:宁波生态环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