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国良:珍存乡土记忆,弘扬民俗文化
宁波
宁波 > 社会热点 > 正文
站内

诸国良:珍存乡土记忆,弘扬民俗文化

“锡酒壶、橹汪板、轧花车、桅杆灯……”在绍兴市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里,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上万件形态各异的生活老物件,这些承载着时代烙印与浓厚情感的老物件一直被民间收藏家诸国良视如珍宝。时至今日,很多老物件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但它们是岁月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有力见证。三十多年以来,诸国良致力于寻找并收集各种老旧生活用品,旨在通过陈列、展示、讲解老物件,唤醒市民共同的乡愁记忆;借助不同的媒介,宣传老物件存在的社会价值,向人们展现出老物件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乡土深处

20世纪60年代初,诸国良出生于被称作“黄酒小镇”的绍兴东浦。父亲读过三年私塾,是世代酿酒的“酒头脑”,会造房、做家具,制作大小农船、埠船、乌篷船,寿材,被当地百姓称为“百作师傅”,曾当过东浦赏祊村绍剧团副团长,从年轻时就喜爱收藏老物件,勤勉苦干、乐于助人。母亲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巧妇,善做针线活,坚毅而慈爱。诸国良在父母身上看到了绍兴人的勤俭、真诚、友善等传统美德。童年时期的诸国良痴迷于阅读连环画,他把舅舅寄送来的数百册连环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开明的父母会将连环画免费提供给邻居翻阅,很快诸国良家就成了一个小型“阅览室”,连环画中的情节与价值观一直影响着诸国良往后的人生轨迹。在优良家风的浸润熏陶下,他自小养成谨行俭用、珍藏物品的习惯。

1977年,高中毕业后的诸国良回乡当了一年多的农民,在这之后又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治保委员。这段时间里他同父母一起去田间劳作,切身体会到庄稼人的艰辛,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两年后,诸国良供职于东浦公社负责团委组织宣传工作,并于1980年顺利通过公社文化站干部招考,成为文化站站长,组织青年和群众文化公益活动,参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风活动,即采集和汇编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歌谣、谚语。不仅如此,当诸国良接到绍兴县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承办工作的通知后,他与同仁们夜以继日地收集流落到民间的纸质类、服装类、陶瓷类、木器类等老物件。“那些登记表、目录我都留着,真的反映了当时我们东浦古镇的历史文化。”诸国良兴致勃勃地分享着那次布展经历。

回望担任文化站站长的这15年时光里,另一件让诸国良难以忘怀的事情就是在文保部门的指示下牵头对东浦文物展开普查工作,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为完成《东浦镇志》的编纂任务奠定了基础。彼时出任副主编的他召集绍兴本土的在职和退休教师、企业里的乡镇文化爱好者等诸多热心人,成立《东浦镇志》编写小组。他带领小组成员考察走访东浦古镇每一处街巷、酒坊、校舍、工厂……全面了解、研究并记录东浦的人文地理、文化历史。《东浦镇志》成功出版后,他创办浙江省首个镇级文联,协助文学协会编撰《热诚》刊物;开设戏曲表导演培训班,培养出“梅花奖”得主吴凤花;在当时的党委支持下,筹建创办了浙江省第一所农民艺校,供爱好戏曲的二十名男女青年脱产学习两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筹资建设了浙江省第一个400米跑道的乡镇体育场,“乡镇上能有这样一个标准跑道的体育场非常不容易。当时资金紧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想办法克服困难,体育场建设项目得以竣工。当时我也被评为浙江省的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谈及那段往事,诸国良感触良多。

1989年,诸国良和镇文联成员共同创办了首届东浦镇文化节暨东浦镇酒文化运动会,当时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摄影艺术周的中外摄影家们闻讯赶来采风,这一活动的盛况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摄影》等中外媒体和刊物(及海外版)相继报道。接着,东浦镇每两年举办一次东浦镇酒文化节,后来的绍兴市酒文化节就是在东浦酒文化节基础上发展扩大的。“我曾被绍兴市文化局邀请参加首届绍兴酒文化节筹备座谈会,并提供‘首届东浦镇文化节暨东浦镇酒文化运动会’的照片,让筹备会借鉴。当时,我还带着酒文化运动队参加了首届绍兴酒文化节”诸国良兴奋地告诉记者。

十多年的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实践让诸国良对民俗文化兴趣盎然,并拥有了持续收集老物件的喜好习惯。1992年,诸国良被调到绍兴县电视摄制站(绍兴县电视台前身),从事新闻采编、广告经营工作。漫长的记者生涯里,他走遍绍兴县63个乡镇,视野触及的乡村角落不计其数,深入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诸国良对故乡绍兴的依恋之情与日俱增,他想要继续扎根水乡深处,拾回更多独具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日常生活老物件,让凝聚乡愁的老旧物品有个栖身之地,加大民俗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为绍兴的乡村振兴、民俗文化复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老物件,暗藏生活大智慧

数年前,东浦出于开发建设黄酒小镇的需要,不少村庄地块因此被列入拆迁范围。拆迁过程中,有些村民打算丢掉一部分挤占空间的闲置老旧物品,得知这一消息后,诸国良匆忙跑到拆迁现场去抢救这批遭遇丢弃或损毁危机的老物件,他向户主细心解释自己勤于收集老物件的缘由,甚至花费高价收购它们。在诸国良眼中,这些要被当作“破烂”丢弃的陈年物件都是有故事、有知识的“珍品”,都具备研究价值,哪怕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留住这些老物件,抢救与保护民俗风情资源势在必行。

在诸国良收藏之旅的初始阶段,家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为此产生过不少矛盾。日子一久,当家人们看到他长期忙忙碌碌的身影后,逐渐被他的恒心毅力感动,开始给予他帮助与支持,诸国良因此信心倍增。经过长年的累积,诸国良家的老物件藏品越来越多,雕刻古床、老式水车、织布机等一系列大件藏品却没有合适的安放之处,这可成了诸国良心中的一大难题。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突然收到某位朋友带来的好消息:绍兴市供销社预备在大江农贸市场二楼组建一个“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缺少可供展览的物品,想邀请他和王德轩老人联合绍兴市收藏家协会其他成员、绍兴市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爱心陈列室。听闻此讯后的诸国良喜上眉梢,爽快地接受了供销社的邀请。随即他立刻和友人投身到老物件的搬迁、整理、归类、陈列工作中。

这一期间,浙江华通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为他们提供了150多个高低柜用来存放中小型物件,几名志愿者辅助他布置设展,一位米店老板无偿地帮诸国良约车运送物件……在数位爱心人士的齐心协力下,“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室”于2019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不少古城市民慕名而来,到此参观学习,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民俗风情室、红色记忆室、绍兴老酒坊、古旧图书室、传统民居室、百作工匠室、农耕室等已经装置好的展览室内存放着22类系列展品,放眼望去,在一张张标签的指引下,令人目不暇接,瞬间勾起了一段段光阴里的故事。1万多件展品中诸国良特别喜欢镇馆之宝“砻”和酿酒压榨机这两大物件。砻是用来磨去稻谷外壳的木质农具,砻谷是加工稻谷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凝结了传统农耕时代农民、木匠的巧思与聪明才智;酿酒压榨机上挂着几条绸袋,黄酒发酵后将其灌入蚕丝编织成的绸袋中并把封口系紧,再整整齐齐地放进木榨机里压榨,榨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沉淀、过滤、杀菌封坛,就能品尝到健康、美味的黄酒了。

先辈在多年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出的这些实用器具,解放人力的同时提高了当时的生产效率。是老一辈人留下的智慧结晶,激励着后人去突破、去大胆革新、砥砺奋进。

创新传承,让老物件焕发新活力

如何在挖掘老物件价值的同时,融合现代元素,让边缘化的老旧生活用品在新时代再现生命力,被更多的人熟知是诸国良正要筹划解决的问题。他准备紧跟融媒体时代步伐,通过自运营的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老物件的传播覆盖面。当下,他收集老物件的热情丝毫不减,其间也在整理并编写一些老物件的小故事,让参观者能更加清晰明了地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来由与用处。为了加强老物件展览沉浸式互动体验感,诸国良倡议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和自己一起寻找环境宜人的村落或者场地,相互协助实现老物件实景体验互动。然而,并不是每一件老物件都能零距离互动,一些诸如牵砻、拉推风箱等操作会产生破坏老物件的风险,针对这一状况,诸国良以老式水车互动举例,提议在老水车旁放置一个新水车供学生、游客互动使用,老水车则仅供展览观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现代化浪潮下许多村庄已从地图上消失,拯救岌岌可危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亟待迅速推行。对此,诸国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乡镇要城市化,我们看待这个事情应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我们要配合政府,第二方面就是我们要做有用的工作,希望相关负责人在施行拆迁工程前普查村镇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普查清楚后再决定怎么拆。我们也应该及时地把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政府也可以及时给予回应和解决方案,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谈及绍兴古城复兴传承与创新问题,诸国良认为可以从地方教育和文化宣传、社会调研这三个部分入手,建议相应的教育部门制定有关普及绍兴民俗文化知识的教学计划,教导学生从保护自家老物件做起,从小养成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社区乡村宣传部门可以策划发布多则新颖性的公益广告,呼吁广大居民加入古城的复兴行动中;政府机关单位能对民俗文化爱好者、民间收藏者做一次全面深度的调查研究,对这类群体进行政策扶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他看来,“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这是每个绍兴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身为绍兴市文化传媒产业协会的终身名誉会长,诸国良严于律己,退休后仍在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竭尽辛劳。

《不是不可能》《成功一定有方法》,由诸国良老师易发久撰写的这两本书被他端正地放置在古旧图书室里,书中的箴言警句至今让诸国良受益匪浅。他坦言:“想要成功一定要去寻求最得当的方法,书籍封面上的这两句格言对我的人生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告诫我通过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我。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先去分析自身的主观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找借口敷衍了事。”闲暇时间,诸国良非常喜欢摄影、书法、阅读乡土文化书籍,他刚报名参加了柯桥区老年大学的摄影和楷书兴趣培训班,希望修习的这两门课程日后能够用到自己的收藏工作中。

作为新加入绍兴浙大校友企业家联合会的成员,诸国良诚挚邀请所有的同学来爱心陈列室参观做客、传经送宝。他期待联合会的队伍在孙妙川会长的带领下日渐壮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每个成员可以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老物件虽旧,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历久弥新,它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诸国良始终不渝地探索着绍兴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径,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奉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实习生 徐寒琪 记者 吕允富)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