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对龙的翻译很较真
宁波
宁波 > 凤眼观甬 > 正文

为何我们对龙的翻译很较真

龙年来了,作为联合国把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的第一个春节,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进入春节模式,引发了全世界过春节的热潮。但“龙”到底该怎么翻译?这个问题,连日来引发了网络讨论,还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榜第一。

现在很多网友支持将更有中国特色的“Loong”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龙”字的英文翻译。他们认为,传统西方语境里的“Dragon”代表着暴力、贪婪等负面符号,不能定义中国的“龙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龙”等传统文化符号出海已成大趋势。如何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更适应国际受众的传播形式,让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增进了解,事关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定义权和话语权,不可不较真。

图片

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龙,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文化图腾,具有象征意义。但两种文化在对龙图腾的内涵定义上,却截然相反。

西方近代奇幻文学的开山之作《指环王》系列文学作品里,龙(Dragon)是邪恶暴力贪婪的代名词。西方文化中对龙(Dragon)的负面定义,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苏美尔人的圆形石印上的雕刻龙。西方多数经典作品都将龙(Dragon)作为恶魔的使者或化身,在文化符号中扮演着极其负面的角色。

图片

《指环王》中的巨龙 图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国龙形象的出现,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远早于西方。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条近20米长、由石块精心堆塑而成的龙。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龙都是给人们带来幸福和财富的祥瑞形象。

所以,中国的龙与西方的龙,在文化内涵上是不一样的。

将两者形象混为一谈的是早期来中国旅行的西方探险家。据学者考证,13世纪初,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首次将中国的龙以“Dragon”之名传入西方。之后,意大利传教士鄂图瑞克在他的《亚洲游记》中也同样将中国龙翻译为“Dragon”。19世纪,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其著作中提及了中国的龙,他在注音时使用了“Loong”,但在其后的解释和翻译中仍然沿用了“Dragon”这个词的含义。

最初的混淆也许源于对神秘东方的不了解,但在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的“黄祸论”等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宣扬之后,西方将其文化中龙的负面形象强加于中国龙之上,并借此诋毁中国,成为一些人对华进行恶意抹黑的手段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在部分美西方媒体上看到这种误导性的操作,给中国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向全世界说清楚,中国龙是“Loong”不是“Dragon”,事关维护我们传统龙文化图腾的正面性,也是我们这代要走向世界、解决中国“挨骂”问题的中国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图片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到了中国的龙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那么,中国龙到底代表着什么?借着龙年到来,和世界各地喜爱中华文化的人们说明白很有必要。

前几天,“浙江宣传”在《说“龙”》一文中提到,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体现,龙文化映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龙意象蕴含奋发向上的生活追求。笔者还想补充几点。

与西方龙代表着邪恶与暴力明显不同的是,中国龙代表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与秩序的尊重。都说中国的龙文化是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的龙在进入中华文化序列之后,就与生命之源“水”紧密相关。龙能带来降水,风调雨顺才能带来丰收,丰收才能让人丰衣足食,生命才能得以繁衍。中国龙在古代还代表着守正的秩序。从炎帝黄帝等中华人文始祖的传说开始,龙始终与华夏大地的政治、经济、社会运转息息相关,龙带来的公正和权威,是华夏民族走向崛起的文化象征。

图片

杭州鼓楼“祥龙”高挂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龙还见证了中国重新挺起腰杆的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意蕴。在网上能搜索到这样一幅19世纪的欧洲漫画:一条挂着辫子正在打盹的中国龙,周围围满了手持刀枪的各种动物。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攻克汉城,得到消息的萨镇冰老人写下了“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无论多少艰难险阻,在龙图腾的鼓舞下,华夏儿女终能够摆脱历史泥潭,让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龙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心中。

奋进向上的中国龙,蕴含着引发世界共鸣的人类共同价值。随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龙演绎出来的美好寓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中国龙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标识。一些国际体育明星就曾将中国龙形象文在身上,寓意中国龙能带给他们激励。

图片

故宫雨花阁上的鎏金飞龙 图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

Loong还是Dragon?为何要在翻译上锱铢必较?

有观点认为,英语翻译还是要按西方传统语境来比较靠谱,这样可以减少传播的障碍。但也要看到,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这种较真可谓比比皆是,因为这不是小事,而是事关文化定义主导权、话语权的大事。比如,日本在2019年向国际媒体提出了一项要求,更改日本人名字在英语翻译中的顺序,回归日本人名秩序传统。对于日本的新年号“令和”,日本专门给出了官方英语翻译来解释和规范,纠正部分国际媒体的错误翻译。

中国龙无论是外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以及从历史演变的轨迹来看,和西方龙都有天壤之别。纠偏Loong与Dragon的混淆,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实目前Loong与Dragon的争议话题也触动了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对于中国龙的重新定义,在西方文化界已有动作。比如《牛津英语词典》在2023年首次将“Chinese Dragon”收入其中,并作了正面性的解释。

叫响中国龙,更为重要的是积极讲好龙的故事,让龙成为全世界都喜爱的文化符号。

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让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需要的不仅是常年累月的推广,更要在创新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找到合适的平台和合适的人,才会事半功倍。比如2022年冬奥会,中国选手谷爱凌成为了中国龙文化的“代言人”,她的赛服、雪板、头盔不仅有中国龙的图案,还有“人中之龙”的英语表达。伴随着谷爱凌屡获金牌的表现,中国龙也刷到一波国际人气。

为中国龙正名,绝非小事一桩不值一提,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为了与世界的沟通更顺畅,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当历史进入21世纪,步入新时代,诸君且听这自信的龙吟,这正是响亮的中国之声。

(来源:浙江宣传)